在香港新界沙田区白石角,一个以高科技及应用科技为主题的研究基地香港科技园正在快速发展。园区正中是一颗巨大的蛋形建筑,也寓意着这里的使命——科技创新企业的孵化器。
“我可以肯定的说,香港每3个研发人员就有一个在科技园,这是香港研发人员的集中地,亦是香港科技创新的桥头堡。香港科技园公司(科技园公司)的主要功能,是通过推动创新及科技生态圈发展,培育科技人才和促进交流协作,以更好融入大湾区发展,为整个区域创造社会和经济效益。”香港科技园公司行政总裁黄克强近日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专访时表示。
黄克强称,随着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支持香港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香港特区政府也加大创科支持力度。在政策与技术的双推动下,香港科技园目前已经汇聚了超过1300家科技企业,拥有近2万名员工,其中有13000名研发人员。
香港作为金融中心、商贸之都,踏上科技创新之路,却起步晚、困难多。在黄克强看来,这是一条不得不走的路,对现在的香港来说不是一项选择题,而是一道必答题。香港一定要搏一个“科创”未来。
香港科创发展
迎来黄金时代
贸易和金融,一直以来是驱动香港经济发展的“双轮”,然而近几年,仅靠这两个轮子似乎跑得越来越不稳了。
香港特区政府也逐步意识到,破题就在于科创。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在上任初期就喊话“没科创,没未来”。去年12月份,香港特区政府公布《香港创新科技发展蓝图》,明确科创发展的四大方向:完善创科生态圈,推进香港“新型工业化”;壮大创科人才库,增强发展动能;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建设智慧香港;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做好连通内地与世界的桥梁。为未来5~10年的香港科创发展制订清晰的发展路径和系统的战略规划。
一场自上而下的科创潮正在香港进行,政府引导、私募股权投资和风险投资(VC/PE)、大公司一呼百应鼎力支持。如今,香港创业气氛渐浓。
黄克强称,园区内目前有1300多家科创企业,其中900家为初创公司,还有超过500个处于孵化前期的科创团体。所谓的孵化前期科创团队,主要是用于支持香港的大学生创业,如果你有想法,你想创业但又怕资金不够,科技园公司免费提供5万~10万港元支持大学生将想法付诸实践,看产品是否有市场,是否合规,是否可以落地和商业化,时间期限是6个月~1年,一年以后发现不行,这10万港元的资助也不需要大学生还,他们还是可以继续回去读书。
黄克强说,过去5年,香港特区政府向科创发展投资了超过1500亿港元,园区内的公司共筹资超过800亿港元。香港科技园创投基金管理着超过10亿港元的资产,目的是以政府投资带动社会资本增加对科创的投入,该基金每投资1港元,便会吸引社会投资18港元。
黄克强告诉证券时报记者,“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香港人,香港特区政府对于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是我从未见过的,无论是在资金投入还是政策扶持方面,力度都是前所未有。香港正经历着重要的历史转折时刻,在‘十四五’规划纲要和大湾区建设等重大机遇下,香港的科创发展更迎来前所未有的黄金时代。”
在采访过程中,黄克强也直面香港科创面临的问题,首先,吸引和挽留科创人才的力度不够,香港生活成本高,尤其住房租金昂贵,这削弱了对海内外科技人才来港定居发展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其次,科研成果转化动力还不足,掌握许多上游研发原创核心技术的大学,由于现时大学管理制度上对知识产权和教职员从事校外科创产业活动不够灵活,制约了大学科研团队的成果转化;第三,土地供应紧张令本地科创土地供应或未能完全追上科创发展日趋殷切的需求等。
“我们只有正视制约科创发展的各种因素,才能积极应对这些挑战。平心而论,虽然困难重重,但香港的科创还是取得不小成绩,科创对现在的香港来说不是一项选择题,而是一道必答题。”黄克强坦言。
重视研发
培养香港基因独角兽
据悉,香港科技园公司每年都收到大量的企业入驻申请。黄克强坦言,在筛选这些申请企业时主要秉持两大原则:第一,无论是初创企业还是大企业,从事业务必须要跟科技有关,比如半导体、生物医药、微电子、AI、超级计算等,而且必须有超过50%的人员从事科技研发。第二,除了研发,也要重视产品开发,不一定是最顶尖的科学,而是能够落地的产品和将其商业化。
“科技园公司加上数码港大概也就四五千家科技企业,整个香港研发人员也就3万~4万人左右,我觉得这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做到几万家科技企业,科研人员至少得20万人。科技必须成为香港未来发展的很重要的一部分,香港也有能力有条件去推动创新科技。”黄克强坚定的说。
为了支持科创发展,香港科技园公司今年新建了很多共享实验室,主要跟半导体、微电子和生物科技、传感器、机器人和大数据有关。“很大程度上就是方便小型初创企业入驻园区,不需要购买设备就能直接开始产品研发,这对于小型初创企业进来孵化、开发业务是至关重要的,比如你做生物科技研发,就不需要买显微镜之类的设备。这些都是实体共享实验室,我们接下来还会开发虚拟共享实验室,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