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国尼德兰港口出发,穿越墨西哥湾海域和巴拿马运河,驶入太平洋,最后靠泊在大洋彼岸的连云港禾兴石化码头,14艘巨型VLEC(乙烷乙烯运输船)就往返奔赴于这条航线上。
这是全球最大的乙烷船队,也是卫星化学(002648)牵头打通的乙烷全球供应链。全球供应链的价值,最终指向卫星化学在连云港的全国最大烯烃综合利用项目。2022年8月,连云港石化项目全面建成投产。
这条令卫星人自豪的“海上气体丝绸之路”,也为公司迈向轻烃一体化发展,打造低碳化学新材料科技公司,提供了有力支撑。
近日,证券时报“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在行动”采访团走进卫星化学,证券时报社常务副总编辑周一对话公司董事长杨卫东,探寻公司把握化工产业低碳转型机遇、应对行业周期波动、高质量发展新材料业务的成长轨迹。
立足轻烃一体化发展
走进卫星化学展厅,在集团荣誉墙的正前方,摆放着一台锈迹斑斑的反应釜。这台300L的反应釜,见证了企业迄今30余年的创业发展史。借助这台不太起眼的设备,上世纪90年代初,杨卫东在一间租用的仓库中开启了创业之路。
彼时,长三角地区纺织业蓬勃兴起,嘉兴也是纺织重镇之一,卫星化学把握住区位优势,从下游纺织乳液开始,一步步向上游发展。
杨卫东说,2005年,卫星高分子乳液单月销量已突破万吨,成为国内最大供应商,自身对丙烯酸酯需求大增。加之国内丙烯酸及酯供不应求,考虑到原料保障问题,公司决定在嘉兴基地实施产业向上游延伸,仅8个月时间,就建成年产4万吨丙烯酸及4.5万吨丙烯酸酯的装置。
2011年,卫星化学登陆深交所,成为国内首家具备丙烯酸全产业链(C3)的上市公司,迈出了公司发展的关键一步。
“我认为一家企业的发展还是要放到资本市场上检验,上市后第二年我们马上开始跑项目,建设了国内首套引进美国UOP技术的丙烷脱氢(PDH)装置,打造国内年产32万吨丙烯酸及30万吨丙烯酸酯。”杨卫东说。
2014年,国际原油价格断崖式下跌,造成了卫星化学丙烷库存与产品库存的双重减值,2015年,全球大宗原料市场全面萎缩,卫星化学也遇到了历史上最困难的时期,经历了创业以来的首次亏损。
杨卫东对行业周期有自己的观察。“没有倒掉的行业,只有倒掉的企业,这个行业大家都在跑,企业三年不发展就等同于倒退。”在他看来,行业周期波动是挡不住的,关键是要解放思想、改变自我,“如果老说这是市场的问题,谁来帮你解决这个问题?”
在行业低谷期,杨卫东开始重新审视公司发展路线,不惜花重金聘请波士顿来做咨询,借力顶级战略咨询公司的国际视野和行业数据,打开新天地。公司此后也坚定了“产业链一体化”、“规模化”、“科技化”的高质量发展方向。
2017年,杨卫东带领卫星化学跨出了C3赛道,在国家级七大化工产业基地之一的连云港徐圩新区,建设国内首个乙烷裂解制乙烯项目,事业版图扩大至C2(乙烯衍生物)产业链。由此,卫星化学正式开启了“立足轻烃一体化,打造低碳化学新材料科技公司”的发展战略。
2021年,卫星化学将使用了多年的名称“浙江卫星石化股份有限公司”变更为“卫星化学股份有限公司”,证券简称变更为“卫星化学”。新的名称更符合公司业务实质,也与公司发展战略相匹配。
随着产业链逐步丰富,卫星化学的产品结构和规模同步调整,围绕C2和C3双产业链,现已构建了功能化学品、高分子新材料、新能源材料三大业务板块。
新材料产品加速布局
点开卫星化学的官网,就能看到“化工让生活更美好”的标语,杨卫东也把这句话确立为公司的初心使命。在公司园区与展厅,也总能在醒目位置看到“与世界分享化学之美”的表达。
对普通大众来讲,化学行业可能意味着复杂的分子式,晦涩的外文术语。而对扎根行业多年的杨卫东来说,从百姓小生活,到城市大建设,化学无处不在。
作为国内最大、全球前三的丙烯酸生产企业,卫星化学的产品应用领域也如同“卫星”一般,辐射到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
比如,丙烯酸酯可应用于黏合剂、环保涂料、工业涂料、造纸乳液、纺织乳液等,涉及航空航天、物流、风电、光伏、汽车高铁、食品、家装、服装等各个领域。丙烯酸下游主要包括高吸水性树脂(SAP)、EAA等包装材料、电池负极涂覆、水处理剂、减水剂与光固化涂料等。
其中,卫星化学的SAP就是呵护大众健康生活的刚需产品。SAP是一种既不溶于水,也难溶于有机溶剂的水溶胀型功能高分子聚合物,被广泛应用于婴幼儿纸尿裤、卫生巾等领域。经过十余年的自主研发与创新,卫星化学的SAP产品实现了国产替代,成为国内外知名品牌的供应商。目前,卫星化学已拥有5条SAP生产线,共计15万吨产能。
在助力绿色低碳生活方面,卫星化学着力布局下游高端应用:开发锂电池电解液溶剂与隔膜材料、适用于硅片清洗的双氧水、可用于光伏胶膜的POE、用于电极粘合的聚丙烯酸(PAA)等产品。
“以一辆氢能源汽车为例,无论是动力系统还是车身材料,都有非常多化学新材料的应用。比如在锂电池的核心原料电解液,就需要用到卫星的DMC碳酸二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