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给跨国企业在华投资带来了新机遇。
近日,在索尼(中国)北京办公室,索尼(中国)有限公司董事、执行副总裁、首席财务官伊东祐邀请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品尝了来自索尼在中国苏州“协生农法”实验农园种植的新鲜蔬果。伊东祐向21世纪经济报道介绍,这些蔬果和传统农田种植方式非常不同,将多种多样的植物高密度混植在一起,并且无需耕地、施肥、喷洒农药。索尼提出“将可持续发展融入到业务中去”,“协生农法”是索尼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探索之一。
索尼(中国)是索尼集团在华投资企业之一,在中国的业务范围包括电子、娱乐、半导体等多元业务。在环境领域,索尼集团2010年正式提出面向2050年“走向零负荷”的长期环境计划,包括气候变化、资源、化学物质和生物多样性,在这四个细分领域,均制订了详细目标。近期,索尼集团宣布将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从2050年提前到了2040年;在索尼经营场所,把实现100%可再生能源使用的目标从2040年提前到了2030年。
2040年达成碳中和目标《21世纪》:索尼在“走向零负荷”计划中提到2040年达成碳中和目标,制定该目标是出于何种考虑?
伊东祐:早在1990年,索尼就提出长期环保目标,并制定了行动方针,一直在开展相关工作。2010年,索尼提出作为长期环境目标的“走向零负荷(RoadtoZero)”,即在2050年实现环境负荷逐渐减少直至为零。这一目标包括四大领域:气候变化、资源、化学物质以及生物多样性。我们根据四大领域分别制定了具体目标。从2050年开始倒推,每五年设定一个中期环境方针,即“绿色管理”目标,追踪相关工作的进展。
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刻不容缓,索尼去年对“走向零负荷”(RoadtoZero)这个目标进行了进一步调整,将索尼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从2050年提前到了2040年。另外,在索尼所有的经营场所,把实现100%可再生能源使用的目标从2040年提前到了2030年。在中国,索尼已经连续三个财年实现经营场所100%可再生能源用电,也极力呼吁在华供应商以及客户加大绿色电力的使用。
《21世纪》:“走向零负荷”是否会给索尼带来成本压力?
伊东祐:确实,要提前实现目标有可能会给索尼带来一定的成本上升压力,但是我们如果立足长远,目标提前会促进企业研发更加创新的技术,同时会推动产业升级换代,提前采取措施布局的企业有望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索尼计划2030年前达成自身运营的直接和间接排放(范围1和2)的碳中和目标。除范围1和范围2外,索尼还将解决源自产品、供应链和物流等(范围3)阶段的其他排放,2040年前在所有范围实现净零排放。
总之,索尼会进一步降低自己在经营过程之中所消耗的电力,以及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最终走向净零排放。
另外,我们的产品在生产过程所使用的零部件、材料的供应商所消耗的电力,所带来的二氧化碳排放占比更多。所以,客户和供应商所使用的电到底是不是绿电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我们会做好自己的工作,并呼吁供应商以及客户在整个价值链的角度上加大绿色电力的使用。同时,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推动社会整体走向脱碳。
《21世纪》:索尼将如何保证在全价值链中实现“走向零负荷”目标?
伊东祐:可持续发展是公司经营的重要因素之一,我们定期向索尼集团的董事会汇报可持续发展工作和ESG议程,经过董事会审议和讨论之后,最终做出决定。另外,为加强公司治理,我们也决定将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标准与高管的一部分薪酬挂钩。
从资源投入角度来说,为实现全球环境体系目标,索尼集团在每个地区都设立了环境办公室来推进落实这一目标。
在温室气体减排方面,索尼集团会在自己的工厂推动节能工作,加快可再生能源的使用。
此外,为使产品整个生命周期不对地球造成负荷,我们也在开发对环境友好的产品和服务,与制造工厂以及原材料和零部件供应商携手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连续三年累计在华减碳12万吨《21世纪》:对索尼来说,中国的“双碳”目标将带来哪些机遇和挑战?
伊东祐:“双碳”目标宣示了中国在实现碳中和方面强有力的决心。我们认为,它将会对中国今后的发展带来更强劲的动力。因为“双碳”目标不仅仅涉及温室气体减碳,还包括建立资源循环社会,更多采用对环境友好的材质,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工作。
“双碳”目标的推出,将会给索尼带来诸多发展机遇。索尼拥有很多环境友好的技术,结合我们的多元业务,可以在这些方面跟中国伙伴进行更好合作,携手推出更加环境友好型的产品、技术和服务。
我举一个例子,索尼的虚拟制作技术可以在摄影棚里将虚拟背景和被摄体实时拍摄在一起,进行实现合成。传统拍摄不仅必须要去外景地,还需要很多搭建,使用发电机,摄制组人员也会有许多往返交通。而通过虚拟制作技术,这些工作需求将减少或不再需要。根据索尼计算的结果,通过引进这种虚拟制作技术能比过去的外景拍摄减少75%到80%的温室气体排放。
《21世纪》:索尼可持续发展有何实践经验?
伊东祐:为进一步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索尼集团采取了四个方面的重点措施:一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