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结束,大金融板块在二级市场持续走强,银行股更是连续3个交易日涨出了“主角光环”。
5月8日(周一),万亿市值的中国银行(601988.SH)罕见涨停引发“围观”,这是该股自2015年7月以来的首次涨停,当日股价收报4.49元/股,创2015年以来新高。当天,银行股在港A市场均迎来开门红,国有大行在A股集体大涨,多家银行股价创阶段新高,中信银行也封住涨停。
盘后来看,多家大行单日成交额在40亿元以上。基本面修复、估值偏低、“中特估”行情是当前机构唱多银行股的主要逻辑,随着年报和一季报披露完毕,银行基本面触底反弹的预期升温。
不过,乐观预期依然受宏观经济复苏节奏的影响,尤其对于消费回暖情况、房地产风险化解进展,业内专家依然持谨慎态度。从财报数据来看,一季度不同银行间分化加剧,拨备反哺贡献边际收窄后,非政策主导的信贷需求回暖将是关键。
大象起舞,牛市来了?
自5月4日以来,中证银行指数已累计涨8.15%,跑赢大盘近6个百分点,其中仅在8日就涨逾4%。其中,8日罕见涨停的中国银行近3个交易日累计涨幅超过22%,民生银行连续3个交易日累计涨幅也在22%以上,中信银行、西安银行则分别涨逾16%。
5月8日早盘,A股国有大行持续走强,除中国银行涨停外,农业银行一度涨逾8%,午后有所回落。截至收盘,A股银行股全线飘红,其中农业银行收涨7.46%,股价报3.89元/股,创下历史新高;民生银行、工商银行、浙商银行涨超6%,青岛银行、建设银行、渝农商行涨幅超过5%。
周一港股市场银行股也集体走高,截至收盘,青岛银行收涨7.20%,浙商银行涨超6%,中信银行涨近6%,中国银行、工商银行、民生银行、江西银行涨幅均在4%以上。
近3个交易日中,A股涨幅超过10%的银行股已有11只。纵观今年以来,则有13只银行股涨超20%,其中中信银行累计涨幅达51.81%,中国银行涨幅达到42.09%,农业银行、交通银行涨幅均超过33%,其余大行涨幅也均在20%以上。
Wind数据显示,8日工商银行成交额接近55亿元,农业银行、中国银行成交额分别为44.88亿元、41.09亿元,另有9家银行成交额在20亿元以上,多家银行近3日成交额占到今年以来成交额10%甚至20%、30%以上,机构和北向资金涌入。
叠加证券、保险板块爆发,上证指数盘中一度站上3400点,创去年7月以来新高。国有大行罕见上演“大象起舞”,市场纷纷议论“牛市来了”。
综合机构观点,“中特估”行情是当前银行股走强的主要驱动,而随着财报披露,市场对银行基本面触底、估值修复等预期有所升温。就在5月8日,上交所面向会员单位的一份邀请函称,为进一步探索建立中国特色估值体系,引导央企投资价值发现,推动央企估值回归合理水平,拟于5月11日举办相关主题业务交流会。此函引起广泛关注。
海通国际银行研究首席分析师林加力认为,“中特估”背景下,银行作为资产规模最大的国企行业,按政策导向需要提高资产收益率,此前让利背景之下市场给出的估值偏低,未来银行股估值有望逐步从0.5倍PB修复到1倍PB。
不过在银行股之前,包括石化股等在内的“中字头”国企已经掀起一轮大涨行情,市场对于银行股大涨能否持续存在分歧。4月上旬,兴业证券董事总经理、全球首席策略师张忆东曾表示,中特估值得配置,但同时提示“什么时候银行开始‘中特估’了,这一波中特估的行情就结束了”。
分化趋势加剧,估值修复看息差
风口过后板块涨势能否持续仍取决于基本面,而银行业基本面与实体经济景气度强相关。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认为,此轮银行股上涨主要是估值修复行情,与实体经济回暖带来银行盈利触底回升的预期有关。“短期银行金融板块全面而强劲的爆发需要资金量不小,不排除银行金融板块吸引了此前部分板块流出的资金。”周茂华对记者表示。
按最新收盘价,除宁波银行、招商银行外,其余40家A股上市银行市净率(PB)均在1倍以下,其中10家PB不足0.5。另从机构持仓情况来看,相比去年年末,基金在银行板块的重仓市值占比下降1个百分点至2%,低于疫情时期2.4%低位,仅次于2016年历史低点。
一季报显示,一季度银行业营收、净利润增速同比明显回落,净息差在贷款重定价、持续让利实体、存款定期化等影响下持续收窄,不过不良率多数持续改善。机构普遍预测,银行业绩有望在下半年触底反弹。
中信建投银行业首席分析师马鲲鹏表示,银行基本面的量、价、质景气度较去年都将有所提升。首先在量方面,经济复苏主线下,信贷需求改善节奏将沿着基建、大中型实体企业、小微企业、居民按揭消费由大到小逐步传导;零售贷款中,按揭和消费信贷复苏关键仍是居民就业与收入改善。
定价方面,在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下,行业负债成本有望在监管引导下继续下行。资产端,随着重定价高峰过去,政策的边际转向是银行基本面进而估值修复的关键因素。
光大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王一峰表示,在市场化融资需求仍偏弱背景下,政策性需求主导的信贷扩张将进一步加剧信贷供需矛盾,使得新发放贷款定价承压。马鲲鹏则分析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