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的一个深夜,景顺长城基金办公室灯火通明,他们在做某互联网底层账户对接的最后准备。主要负责的高管和相关团队都跟着一起熬夜做测试。在香港跟股东开会的总经理康乐,也是一夜没睡,远程盯着进度,一直等到测试成功,才松了口气。
当时,公司IT(信息技术)部门的人较少,力量相对薄弱,也没有对接互联网产品的经验,让上任不久的康乐深感压力。这也让他深刻认识到,IT对业务的支持非常重要。他决定加大IT投入,确定金融科技发展战略,提升公司系统化、智能化水平。到现在,IT团队人员相比以前增加了3倍,公司各项业务的科技支持能力得到成倍增长,并在部分领域进行了前沿科技的探索。
一直以来,景顺长城被誉为是合资公司很好的一个发展样本,公司长期聚焦主动管理业务,在股票投资领域形成了良好的口碑,成立20年,整体业绩长期居行业第一梯队。
康乐在接任总经理后,没有沿着已经比较清晰的特色化道路向前走,而是定下了向平台型公司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做“股票投资领先的多资产管理专家”,希望在保留股票投资优势的基础上,拓展全面的投资能力。他提出了“长板加宽,短板加长”的口号,长板指的是股票投资,短板则包括被动、资配与养老、金融科技等。五年多来,这一战略已初见成效,公司不仅保持了股票投资核心优势,固收+、量化、ETF(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等业务也有较出色的表现,公司管理规模从1100多亿元增长到超6000亿元。
景顺长城基金为什么能够成为合资基金公司中的优等生?康乐为什么会选择走平台型公募的道路?今年是景顺长城成立20周年,未来他对公司有什么规划?日前,证券时报记者独家专访了康乐,他表示,自己有很强的危机感和紧迫感,公募基金竞争激烈,不进则退,需要更加努力才能进步。
竞争激烈不进则退
证券时报记者:2011年你来到景顺长城,加入公募基金行业后,你对基金的认识有什么变化?
康乐:在早期,我认为基金是一类产品,后来越来越觉得应该是一种解决方案。公司发展也是,过去投资能力比较单一,后来往多元化方向以及为客户提供解决方案转变。我们不只是给客户提供一只产品,而是要根据资金的特性,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
证券时报记者:2018年你出任总经理,上任初期你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康乐:我上任后,第一是重新梳理公司的发展方向,第一次开会就确定了公司愿景和中短期目标;然后是重新总结和提炼公司的品牌和企业文化。通过这两项工作统一思想,在大家达成一致后,下一步的工作是做投资能力的建设。
证券时报记者:你们的目标是什么?怎么进行投资能力建设?
康乐:当时公司定下的战略目标是:做股票投资领先的多资产管理专家。我们在主动股票管理方面做得不错,口碑也很好,历史上拿过几次股票基金年度和长期冠军,但我们的长板只有股票,量化刚刚有一些基础。短板在于固收产品线不完善,被动刚起步、资产配置还是空白。
我们当时提出了一个口号:长板加宽,短板加长。主动股票虽然是我们的长板,但还需要加强,我们当时股票投研团队还比较精简,风格也不够多样化。同时要大力补短板,我们已有的量化、传统固收业务需要持续投入和提升,还要建立新的投资能力,设立混合资产部、ETF与创新投资部、资配与养老投资部等。必须持续投入投资能力建设,从长期来看,好的投资回报才是根本,不能提供好的回报就对不起客户的信任,也谈不上发展。
证券时报记者:为什么没有走已经比较清晰的特色化道路,而要定位为多资产管理?
康乐:首先,从长远看,资产管理是一个看存量的行业,规模效应很强。海外基金公司发展到一定程度,投资能力都是很齐全的,而且小公司很可能被大公司收购。其次,从需求的角度,资金的属性越来越多元,需要不同风险收益特征的产品去匹配,所以我们各方面能力都得具备。如果投资能力上有短板,资金没法在体系内循环,可能就从短板的地方流走了。第三,如果资产过于单一,很难应对市场波动,从公司经营的角度,也需要业务分散化以提高抗风险能力。
证券时报记者:你有较强的危机感?
康乐:我们在内部总说自己是颈部公司,一层意思是我们目前的市场地位在颈部,另一层意思是公司发展遇到了瓶颈,如果不能突破,很难进步。公募基金竞争非常激烈,如果不努力,随时有掉队的可能,而如果退步,可能就没有机会再追赶上。现在拥有公募牌照的公司近200家,有1万多只基金产品,我们只有往平台型公司方向发展,才能更强大,而且平台建设是越早做越好,越到后面越困难。因此,我们要具备各种投资能力,而且其中要有几项很强,其它也不能差,中后台运营能力也要跟上,包括IT的科技能力也要提升,才能在行业站得住。
补短板还应该更快
证券时报记者:你们补短板进展得怎么样?
康乐:我们在补短板上有一定进展,但应该还要再快一点。资产管理是人的行业,过去几年我们一直在做人才建设,大部分靠内部培养,也有部分会从外部引进。外部引进的难度比较大,要找到合适的人很难,而且引进的周期也比较长。在人才建设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