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朋友圈似乎都在音乐节!”
今年“五一”假期,文旅市场迎来强势复苏,与此同时,音乐节等新潮休闲方式也成为消费者的新选择。
据21世纪经济报道不完全统计,今年“五一”期间全国共有40场音乐节,涉及17个省份或地区,与2022年同期相比有着显著增长。
在具体类别方面,既有烟台迷笛音乐节,北京、上海草莓音乐节等熟悉的面孔,也出现了蜜雪冰城、元气森林等新消费品牌强势进军,以主办方的身份打造视听盛会。
但与此同时,有关“音乐节票价刺客”“氛围没有想象中high”等讨论也出现在社交媒体之上。
在行业人士看来,此次音乐节“出圈”的背后是大众休闲旅游情绪的一次集中释放,而音乐节等演艺项目若要得到持续健康的发展,仍要培养起一批具有观演习惯的固定客群,以此实现观众与表演者的“双赢”。
国家音乐产业基地负责人、无限星空音乐集团创始人兼CEO唐月明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五一”假期音乐节票价偏高主要受供需关系影响。
“一方面目前海外艺人无法大批量进入国内演出,而国内优秀音乐人数量也相对固定,另一方面演出又在短时间内大量举行,这自然就导致艺人演出成本水涨船高,而这也传导至票价之上。”唐月明说道,其次是制作成本高。
“价格刺客”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票务系统采集与服务平台数据监测,2023年4月29日至5月3日,全国营业性演出31050场,较去年“五一”假期相比增长417.5%,与2019年相比上升49.1%;票房收入15.19亿元,较去年相比增长962.2%,与2019年相比增长18.4%。
观众人数865.49万人次,较去年同比增长333.2%,与2019年相比增长1.52%。
首次当音乐节志愿者的大学生刘爽在今年“五一”见证了北京草莓音乐节的盛况,“这次我所在的音乐节人气很旺,前两天的观众数量平均每天都在2000人左右。”
刘爽告诉记者,许多观众偏好在晚上来到现场观演,这一方面是由于每个节目的最后都会有知名音乐人或乐团带来压轴演出,另一方面音乐节晚上的氛围也更为独特。
不可否认的是,音乐节正逐渐成为一种大众生活方式和消费文化符号,拥抱音乐节,便意味着拥抱新生代年轻消费者。
据《2022年中国演出市场年度报告》数据,目前演出市场消费主力年龄区间在18岁至34岁间,其中女性占比超过66%,这也与上述新消费的消费人群高度重合。据统计,目前全国各地音乐节排期密集,几乎每个月都有超过30场音乐节开演。
但在市场情绪火热涌动的背后,一些隐忧也浮现出来。“票价贵”成为了此次音乐节观众集中吐槽的所在,据记者不完全统计,今年的平均票价比往年高了约100元,有的场次甚至卖出了两日票1460元的价格。
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票务系统采集与服务平台数据监测,今年“五一”,全国营业性演出平均票价与去年同比增长12%。
“蛰伏”后的苏醒必然会呈现出一种井喷的趋势,因此在疫情影响连续亏损之后,许多演艺公司自然也将希望集中“押注”在了此次最受期待的“五一”假期上。
但客观来看,音乐节如此“出圈”在市场尤其是赞助商看来似乎是好生意,但对于国内音乐人尤其是音乐节市场的长远健康发展来看,不一定是好事。
在业内人士看来,音乐节的持续性发展需要的是观众观演习惯的培养,而非短时间内的跟风式参与。
而这也与音乐节收入的构成息息相关。
北京迷笛演出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曼曾经表示,对于主办方来说,最重要的还是要考虑品牌能够长期维持运营。考虑长远的品牌效应,打造和发掘品牌价值,才能细水长流。“当然也要考虑营收,因为肯定是要收回成本并能有一定的盈利,才能保证继续走下去,这个对于我们主办方来说是很现实的问题,必须要考量的。”
而在他看来,作为一个成熟品牌的音乐节来说,营收应该主要有三大块:门票、商业合作和周边衍生品。
“目前迷笛这三部分的比例大致是在6:3:1,对于大部分单场音乐节来说门票和商业合作的营收可能还OK,但在第三个衍生品开发这一块相对还比较难做,因为这和品牌的成熟度和忠诚度有关,需要时间去打造和打磨音乐节IP,之后才会有变现的可能性。”王曼说道。
新茶饮入局音乐节的算盘其实打得很响,一边是“价格刺客”,一边是与不少品牌的商业合作。事实上,音乐节在“五一”假期的火热对于品牌来说,也是难得的商机。
这也与音乐节逐渐“破圈”趋势相呼应,刘爽表示,此次“五一”黄金周假期内草莓音乐节的观众大多都是家庭式出行的“三口之家”,过往音乐节草坪上漫天的旗帜与激情洋溢的跟唱呐喊都鲜见鲜闻,这些非专业观众更多的是将音乐节作为一个休闲度假的去处,而并非对音乐有着忘我的狂热与喜爱。
但对于各大品牌来说,年龄更为广阔的观众就代表着更庞大的消费群体。有意思的是,记者注意到,在此次音乐节的舞台旁边也出现了多家新茶饮品牌的身影。
4月30日至5月1日,蜜雪冰城作为主办方,在武汉举办“冰淇淋音乐节”;同期,元气森林也邀请到朴树、郭顶等歌手,在成都举办音乐节。而在5月20日至21日,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