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建立国际科创中心,人才是第一,我们必须要有更多的人才,才能打造成这个市场。
4月24日,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率领的大湾区考察团完成了所有访问行程。李家超返港后,总结四天的访问之旅时表示,此次访问深圳、东莞、佛山和广州的行程涵盖创科、智慧城市、青年发展、文化艺术和环保等,相信以此为起点,香港和大湾区内其他城市将共同努力,推进湾区发展至新高度。
此次访问团的成员之一,香港立法会议员邱达根(科技创新界别),4月22日考察途中在佛山接受了21世纪经济报道(以下简称《21世纪》)记者的专访。
“我们感觉到这几年来,内地的科技企业不停在进步、不停在创新。”这是邱达根谈及访问之旅时,最直观的感受。“香港有两个很重要的任务,一个是建设国际创科中心;另一个是中西文化的国际交流中心,所以这次行程也让我们向内地学习这方面的成功经验。”
以科技创新为例,在邱达根看来,香港与深圳、佛山等城市在工业类比如硬件零部件方面已有不少合作,但在产业链方面还可以做更多的“联动”。
“我们可以用好研发团队,将更多的技术发明放在香港,做好‘源头创新’”,邱达根表示,与此同时,借助广东城市的产业载体,将产品制造推向全世界,相信这也是未来香港重点推动科技创新的方向。
而要做好“源头创新”,离不开专业的人才。
邱达根认为,香港与大湾区其他城市的人才流动十分重要,“像我们去腾讯参观的时候,也有一群香港青年在那里工作。”他表示,“最近我也在议会提出了‘DigitalPass’(数码工作签证)的想法,可以让更多湾区科技界的朋友,更便利地来香港(参与科技领域的)工作、短期居留比如7天或14天;也可以解决香港现在人才比较紧张的问题。”
“香港(对人才)的吸引力我不担心,现在我们只需要将人才引进来的一些政策措施变得更加便利、更加透明和快捷。”邱达根表示,在吸引人才的同时,香港也需要为其提供多样化的工作岗位以留住人才。
内地科技企业不停在进步、创新《21世纪》:考察到现在为止,行程中您印象比较深刻的地方是?
邱达根:印象深刻的是这次行程的铺排非常好,主要围绕两个重点,一个是科技企业,像今天我们去了腾讯、比亚迪;另外很多是文化类的项目。这对香港来说都很重要,香港两个很重要的任务,一是建成国际创科中心,另一个是中西文化的交流中心。
当然,很多企业我们之前都去过了,腾讯我从前也经常去,但这次看见它有很多新的科技内容、科技产品;比亚迪也有更多电容电子方面的产品,让我们感受到这几年以来,内地的科技企业不停在进步,不停在创新。
《21世纪》:今天参观了这两个比较大型的科技企业,有没有一些比较具体的收获?对于香港发展科技、创科来说,有什么样的经验可以借鉴?
邱达根:其中一个很具体的是,我们去比亚迪的时候,试坐的云巴是一个电动轨道交通,其实我们一直也在想,(这)在香港能不能推动。
大家试坐了以后,感觉稳定性和速度都很好,所以很多议员刚才已经提到了,像启德那里是不是应该尝试内地创新的一些技术。(比如)在交通方面,在香港做试点,应用一些先进的科技。
“兄弟帮”应更深入合作《21世纪》:我们都知道香港非常鼓励科技的创新,但是它可能有一个稍微不足的地方,就是在创科的中下游阶段。而佛山恰好是一个以制造业著称的城市,您觉得香港和佛山,乃至整个大湾区的内地城市,可以怎样进一步加深合作,来共同完善创科的生态?
邱达根:香港、深圳跟佛山在工业类,比如刚才提到一些硬件零部件的合作其实已经很多了。因为香港其实有很多朋友也投资广东的一些企业,跟广东的整个生产基地的关联非常深,也有很多这方面的合作采购。在科技里面,我们希望看见更深入的一些合作。
比如生产基地,广东省的硬件方面已经非常好了,在电子用品,包括电脑等相关的一些周边产品都有生产线和供应链,怎么更好地让香港做好联动,把它(产业链)带动出去,怎么把我们的研发接到这里的产业圈里,推动我们的产品制造走向全世界,这肯定是未来香港重点推动科技创新的一个方向。
所以,这次来考察,我们自己也会去访问不同的朋友和企业,希望能加深产业链的合作,让源头创新的香港跟内地不同城市产业载体可以更好地融合在一起。
《21世纪》:那您现在有和朋友或者地方厂商接触吗?有谈过怎样去利用好产业链的这个问题吗?
邱达根:其实一直有谈的。特首都有提到,我们(几个城市)都是“兄弟帮”。个人来说,其实广东省的深圳、佛山和东莞我一点也不陌生,从前我都是经常来的。
这次以议员的身份来到这里,希望把从前的渠道、从前的朋友圈、从前的网络更好利用起来。这不纯粹是从前我作为一个商人的想法,现在是代表业界去推动香港与其他大湾区城市更深入地合作,一起打造科技中心。
人才的便利流动很重要《21世纪》:您刚才提到基础科研,香港需要有更多的科技发明,这离不开专业的人才。一方面我们见到其实有鼓励香港青年到大湾区内地城市发展,那另一方面香港应该怎样去利用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