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估值国企获公募基金加仓
“中国特色估值体系”相关领域关注度上升,公募基金加仓低估值国企。截至2023年4月21日,公募基金2023年一季报披露率达到95%,其中在全部公募基金的口径下,公募基金对国企/央企整体的配置比例为40.0%和13.2%,与上个季度基本持平,相比其占A股自由流通市值44%和19%的比例,仍处于相对低配的状态。从主动偏股型基金的角度,具体可分为三个维度:1)主动偏股型公募基金对央企整体配置比例为11.1%,与上个季度相比略有提升;2)以Wind中特估指数的成分股为基准,主动偏股型基金的配置比例为3.8%,相比2022年四季度提升1.8个百分点;3)若以建议重点关注的电信、建筑、石油石化、煤炭和银行等行业的20家核心央企为样本,主动偏股型基金配置比例为1.13%,相比2022年四季度的0.85%提升0.28个百分点,其中加仓较多的行业是电信运营商,建筑和石油石化,大型国有银行持仓有所下降,其中持仓市值增长较多的低估值国企包括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交建和中国石化。
低估值国企整体尚处于低配状态,仍有提升空间。我们所统计的七个热门赛道中,主动偏股型公募基金持仓仍有47.6%,尽管相比4季度有所回落,但仍处于历史中高水平。相比之下占A股总市值和自由流通市值约15%/4.3%的五个行业核心大型央企,主动偏股型基金的配置比例为1.13%,尽管年初以来估值得到一定程度的修复,一季度股价平均上涨14%好于市场整体,但机构持仓比例仍相对较低,我们判断未来具备进一步提升配置空间。
低估值国企表现较好,估值仍有继续修复的空间年初以来低估值国企持续修复,与非国企仍存在折价。自去年11月底“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和“中国特色估值体系”提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两会明确“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治理”,基本面优质、竞争力强、估值不高的国央企上市公司近期受到投资者关注,估值持续合理修复。截至4月21日,国企PE(TTM)/PB估值为12.5x/1.16x,央企PE(TTM)/PB估值为10.5x/1.00x,估值相较5个月前的历史极低位置分别上修14.9%/12.5%、17.6%/15.9%,但仍低于非国企PE(TTM)/PB估值37.0x/2.71x的整体水平,存在较为明显的折价。分行业看,银行、建筑、通信、煤炭、石油石化等大型央企PB估值修复约26.6%,其中受政策支持和产业景气度双重驱动的三大运营商板块估值修复最为明显,PB估值较此前上升约50.5%;随着国内经济进入复苏通道,基本面修复空间和弹性较大的建筑、石油石化央企板块PB估值上修也较大,分别为39.0%、36.0%。
与海外各领域一流企业相比,市净率层面中国大型央企仍存在较明显估值折价。与海外龙头公司相比,从市净率维度上述五大行业与海外龙头均存在明显折价,折价程度较小的是煤炭和电信,银行、建筑和油气普遍存在50%以上的折价。相比基本面而言,其中银行、建筑ROE并不低于海外,油气、煤炭等的ROE相较海外龙头公司有提升空间。
政策红利支持低估值国企修复,可能带来中期投资机遇国企低估值有望继续修复。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估值体系(2):国企低估值的解析与优化》中认为,国企改革在过去十年成效明显,尤其反映在国企整体基本面改善。4月21日二十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加强和改进国有经济管理有力支持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意见》,我们认为央国企有望在政策引导和支持下对自身成长性、治理机制和信息交流等问题妥善优化,压制估值的因素若能得到逐步化解,当前的偏低估值现象有望继续修复,并带来较好的相对收益。可能的估值优化的方向可关注:1)优化各类资本运作方式推动要素生产率提升,获取新增长点,如战略式重组、专业化整合和分拆上市等;2)更市场化方式提升激励效率,如股权激励等;3)加大对二十大报告明确的国家战略和国际领域的布局,在新型举国体制下发挥产业链引领者的作用;4)重视股东回报,适度提升分红水平和回购,有利于提振市场信心和优化资本结构,考核体系优化也有助促进对盈利能力的重视。此外,上市国企提升信息披露质量也有助于改善投资者认知。基于估值优化的方向,我们建议重点关注以下国企投资主线:1)在核心技术领域具备较强竞争力的国企引领者;2)估值不高,但具备改革和资本运作预期的国企;3)受益国家战略的主题机会等;4)现金流充裕,潜在分红和回购能力强,股息率较高的优质国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