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系列组合政策持续作用下,一季度中国经济运行实现良好开局。但亮眼的经济数据背后,市场对于一些结构问题仍存隐忧。
强信贷为何没有带来强内需?居民预防性储蓄倾向为何仍然较高?后续政策面如何进一步激发并提振市场主体信心?4月20日,央行召开新闻发布会,回应市场关切。
房地产市场出现积极变化
在相对较为宽松的购房支持政策推动下,房地产市场正出现一些积极的结构性变化。
房地产销售端拐点出现。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3月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降幅收窄至1.8%,销售额同比增长4.1%,其中住宅修复较快,带动全国商品房销售额增幅回正。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邹澜在上述发布会上表示,今年以来,人民银行配合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从供需两端持续发力,继续抓好各项政策落实落地,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运行。近一段时间,随着前期稳经济大盘、稳定房地产政策效果持续显现,各方信心加快恢复,房地产市场出现积极变化,交易活跃性有所上升,多项指标与去年四季度相比出现边际好转。
这在房地产金融数据上也有所反映。央行日前发布的最新金融数据显示,一季度,住户贷款增加1.71万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增加9442亿元,3月份新增住户部门中长期贷款为6348亿元,环比多增明显。
邹澜表示,房地产贷款主要由个人住房贷款和开发贷款两项构成。从数据上看,今年一季度个人住房贷款月均发放额大约是5900亿元,比去年四季度的月均发放额多1900亿元,与同期商品房销售额的比值处于合理区间。一季度开发贷款累计新增约5700亿元,与同期商品房在建规模相比也处在比较高的水平。债券方面,一季度房地产企业境内债券发行1500多亿元,同比增长超过20%,境外债券市场信心也在逐步恢复。
去年年末,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建立了新发放首套房贷利率政策动态调整机制,实现了因城施策原则下首套房贷利率的双向动态灵活调整。
对此,邹澜解释称:“可以‘既管冷、又管热’,既支持房地产市场面临较大困难的城市用足用好政策工具箱,又要求房价出现趋势性上涨苗头的城市及时退出支持政策,恢复执行全国统一的首套房贷利率下限。”
据统计,截至3月末,符合放宽首套房贷利率下限条件的城市有96个。其中,83个城市下调了首套房贷利率下限,这些城市执行的下限与全国下限相比,大概低10到40个基点;12个城市取消了首套房贷利率下限。
首套房贷利率政策的调整优化,带动房贷利率有所下降。从全国看,今年3月,新发放个人住房贷款利率4.14%,同比下降了1.35个百分点。
邹澜指出,下一步,人民银行将继续密切关注房地产金融形势变化,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会同金融部门持续抓好已出台政策落实,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保持房地产融资平稳有序,加大保交楼金融支持,加快完善住房租赁金融政策体系,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
植信投资研究院资深研究员马泓预计,二季度各地仍将大概率保持较为宽松的购房政策,季节性改善特征和去年低基数效应将帮助整体商品房市场具备复苏的延续性,房价有望持续回升。
全年CPI将呈“U”形走势
3月通胀读数偏低与金融数据高增形成背离,由此也引发了市场对通缩的热烈讨论。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4月18日在国新办发布会上对此回应称,当前中国经济没有出现通缩,下阶段也不会出现通缩。接下来物价会稳步恢复,价格带动会逐步增强。随着下半年影响因素逐步消除,价格会回到一个合理水平。
此次邹澜再次回应市场关切,称对“通缩”提法要合理看待,通缩一般具有物价水平持续负增长、货币供应量持续下降的特征,且常伴随经济衰退。当前我国物价仍在温和上涨,M2(广义货币)和社融增长相对较快,经济运行持续好转,与通缩有明显区别。
为促进经济复苏,近一段时间我国保持了强信贷的货币政策思路。但疫情伤痕效应尚未消退,消费意愿尤其是大宗消费需求回升仍需时间。
这也导致虽然今年以来M2增速始终处于高增长水平,但以企业活期存款为主的M1(狭义货币)增速在3月末降至5.1%,M2-M1剪刀差进一步扩大。与此同时,居民预防性储蓄倾向仍然较高,3月居民部门新增存款达2.9万亿元左右。
中金公司银行业分析师林英奇认为,这体现出资金进入实体经济运转、形成企业活期存款的效率较低,也就是所谓的“资金空转”现象,背后原因主要是由于基建形成实物工作量慢于信贷投放,并且房地产企业现金流仍存在压力、建筑公司回款速度偏慢,贷款低利率也可能导致部分资金进入定期存款“套利”。
强信贷并没有带来强内需,市场对于通缩的担忧可能来自于对中长期我国陷入低通胀的担心,背后仍是供给过剩和总需求不足的问题。
对此,邹澜表示,实体经济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环节的效应传导有一个过程,疫情反复扰动也使企业和居民信心偏弱,需求端存有时滞。总体看,金融数据领先于经济数据,实际上反映出供需恢复不匹配的现状。
邹澜认为,随着金融支持效果进一步显现,消费需求有望进一步回暖,下半年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