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对天空有着无尽的向往。许多人在孩童时代,就会哈上一口气,将纸飞机送向蔚蓝的天空,小小的纸飞机,承载着人们对天空的探索欲望。而如今,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无人机已经成为人们探索天空的新载体。
提到无人机,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大疆这样领先全球的消费级无人机。但实际上,在工业无人机行业,中国也走到了世界前列,中无人机旗下的“翼龙”系列无人机就是其中的代表。
近期,证券时报记者在“时报会客厅·对话中国科创力量”栏目中,深度对话了中无人机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总经理曾强以及中无人机副总经理、总设计师李屹东,探讨了工业无人机市场如何成为中无人机发展的“第二增长引擎”这一话题。
无人机行业强势增长
工业应用成新增长极
目前,中国无人机产业按应用可以大致分为消费级无人机和工业无人机两种。
据李屹东介绍,若按体积分类,无人机可分为大、中、小三类,小型无人机通常为旋翼类,既可作为消费级无人机摄影使用,也可在农业植保等工业级应用场景中发挥作用;中型无人机通常在百公斤量级,大型无人机重量超过600KG,这两类无人机在工业场景中均有广泛应用。近年来,由于航时、承载能力和升限方面的优势,大型无人机在人工影响天气、应急救灾、气象监测、森林防火、科学探测等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中无人机专注于大型固定翼长航时无人机系统的设计研发、生产制造、销售和服务,致力于以先进的产品和技术推动我国无人机产业的发展。
“中无人机研制的大型固定翼长航时无人机,续航时间在24小时以上。在民用领域,我们利用大型无人机远航程、多载荷的特点,服务于应急救援、人工增雨、气象探测等不同场景。”李屹东说。
据了解,中无人机成立于2007年,并于2022年登陆科创板。公司的主要产品包括翼龙-1、翼龙-1D、翼龙-1E、翼龙-2、翼龙-3等系列。
中无人机2022年业绩快报显示,全年公司实现营收27.73亿元,同比增长12.01%,实现净利润3.64亿元,同比增长23.15%。得益于在大型固定翼无人机市场的持续深耕,中无人机近三年实现了营收和利润的大幅增长。
近年来民用无人机市场出现了快速增长,其中工业无人机成为增长引擎。据Frost&Sullivan预测,2024年全球民用无人机市场规模将增长至4157.27亿元,2015年~2024年年复合增长率将达43.03%。此外,预计至2024年工业无人机市场规模将达到3208.20亿元,占全球民用无人机市场规模比例由2015年的25%上升至约77%。
面对这一蓝海市场,中无人机也发挥了大型固定翼长航时无人机产品的优势,在应急救援等多个领域率先布局。
“翼龙”冲破天灾阻隔
翱翔工业新蓝海
具体来看,中无人机的翼龙系列无人机在民用场景有哪些应用?
李屹东表示:“在应急救援中,大家可能都知道前年的河南暴雨。当时中无人机在应急管理部的指导下,联合了像中国移动这样的央企,为灾区提供通讯的中继,也对灾情进行观测。”
据了解,2021年7月河南中北部出现大暴雨,郑州、新乡、开封、周口、焦作等地部分地区出现特大暴雨。暴雨造成了断路、断网、断电的“三断”情况,小型无人机甚至是有人机都难以进入,危险性较大。
“而翼龙这种大型固定翼长航时无人机的最大特点,在于能够及时深入到‘三断’情景,我们利用大型无人机长航时、远航程的特点,从贵州起飞,驰援1000多公里外的河南暴雨灾区。”李屹东说。
翼龙无人机在紧急赶赴河南暴雨灾区之后迅速展开灾情探测工作,将道路情况、内涝灾害情况提供至救灾部队。同时,面对当地断网的情况,翼龙无人机通过卫星链路将收集到的信号传送落地至贵州安顺,连接进入中国移动的通信网络,搭建起了空中应急通信基站,实现灾区约50平方公里范围长时稳定的连续移动信号覆盖,为救灾部队集结及施救提供了有力保障。
2022年,四川等地出现了60年一遇的极端高温干旱天气,翼龙系列无人机再次出动,在四川西北部区域多次实施人工增雨作业,为缓解四川地区的高温旱情做出贡献。
中无人机还利用翼龙系列大型无人机长航时、远航程能力,完成高原气象观测试验等任务。
面向未来,中无人机在工业无人机市场如何发力?
曾强表示:“未来我们将结合‘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技术以及先进传感器等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进行新场景的设计,进一步提升翼龙系列无人机在民用领域的效果和作用。同时我们将在勘探巡查以及执法取证等方面开展应用研究,进行关键技术攻关,在民用领域积极发挥翼龙系列大型固定翼长航时无人机的作用与效果。”
曾强表示,近年来中无人机深切感受到了工业无人机市场对大型固定翼长航时无人机的持续增长的需求,在人工影响天气、气象探测、应急救援、森林防火灭火、勘探巡查、执法取证等多方面都日渐清晰。
“工业无人机的市场我们认为是非常大的,后续中无人机也会在这方面发力,持续拓展应用场景,促进公司营收方面的提升。”曾强说。
苦练内功
构筑核心竞争力
据中无人机2022年半年报,公司202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