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以来,场内776只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ETF)份额整体减少超91.81亿份,而医药类ETF却逆市增长,成为全市场份额增长最多的主题基金。
数据显示,易方达沪深300医药卫生ETF吸金能力最强,4月以来该基金份额增长54.5亿份,增量在ETF乃至全市场的基金中均排在首位。目前易方达沪深300医药卫生ETF最新份额达到364.08亿份,创历史新高。
值得一提的是,4月以来ETF份额增量前4位的基金均属于医疗和医药主题。华宝中证医疗ETF、银华中证创新药产业ETF的份额均创历史新高,分别突破410亿份和70亿份。
将时间区间拉长来看,今年春节以来,ETF中有16只周度份额持续录得正增长,相当于连续保持10周增长。这些ETF中,有9只来自医药和医疗主题,数量占比最大。
从资金动向来看,4月以来,ETF中有6只净流入额超15亿元,其中易方达沪深300医药卫生ETF、银华中证创新药产业ETF、华宝中证医疗ETF的资金净流入金额居前,分别净流入29.16亿元、22.76亿元和19.18亿元。
梳理上述3只ETF的前十大重仓股发现,多数属于创新药概念股,其中药明康德和泰格医药获得3只ETF重仓,恒瑞医药、爱美客、智飞生物等获得其中2只ETF重仓。剔除重仓股中重复股票,这3只ETF前十大重仓股共涉及17只股票,最新价较2021年高点平均下跌50%,智飞生物、长春高新、康龙化成、通策医疗等7只个股回调幅度已超60%。从估值来看,复星医药、万泰生物、智飞生物、药明康德最新市盈率已不足30倍。
今年以来,申万医药生物指数累计上涨5.36%,仅跑赢沪深300指数0.26个百分点。从细分领域来看,中药板块年内累计上涨11.25%。
4月以来,医药板块行情有所回暖,申万医药生物指数累计上涨3.42%,跑赢沪深300指数近3个百分点,医疗研发外包、血液制品板块涨幅居前,指数均上涨超4%。
整体来看,中药和血液制品是今年表现较好的医药细分板块,且获得外资连续加仓,北上资金已连续5周净流入血液制品、中药、医疗设备这三个细分行业。
在这三个细分行业中,白云山、奕瑞科技、博雅生物、马应龙连续5周获北上资金净买入,以岭药业、奕瑞科技、众生药业、鱼跃医疗、上海莱士等16股获北上资金净买入额超亿元,其中迈瑞医疗、华润三九、白云山近5周净买入额分别达9.42亿元、5.48亿元和4.84亿元。
去年四季度,公募基金对医药板块就有明显加仓。基金2022年四季报显示,对医药板块的持股量较去年三季报增长7.1亿股。细分行业来看,获得基金增持的主要集中在化学制剂、中药、原料药、医疗研发外包、医院这5个细分领域,增持股数均超亿股。
从持仓变动看,去年第四季度,基金对27只医药股增持超千万股,其中人福医药、红日药业、美年健康、普洛药业增持数量居前,均超6000万股。人福医药的增持股数最多,合计增加1.28亿股,基金持股比例从去年三季报的4.49%提升至第四季度的13.11%。普瑞眼科、同和药业、首药控股、泰恩康的持股比例较三季报增长超10个百分点。
以公募基金2022年年报披露的持仓明细统计,14只医药股获得超过100只基金持有。迈瑞医疗的持股基金数最多,有582只基金扎堆持有,合计持股数量为1.28亿股,其中中欧医疗健康混合A、景顺长城新兴成长混合A对其的持股数量居前,均超千万股。
爱尔眼科、药明康德、恒瑞医药、人福医药、康龙化成是公募重仓的前五大医药股,合计持股数分别为9.76亿股、4.95亿股、3.97亿股、1.91亿股、1.78亿股。
多位基金经理表示,经过两年的调整,医药板块目前性价比突出,随着正常医疗秩序的恢复、集采规则的进一步优化以及医保创新支持力度的加大,医药板块将涌现更多的投资机会。
医药行业属于长坡厚雪的赛道,市场资金选择低位增持,与行业深度回撤、估值见底、未来市场回暖的预期不无关系。
2020年,疫情蔓延导致药物、疫苗需求激增,医药板块行情持续火热,当年申万医药生物行业指数上涨51.1%,涨幅排在所有行业指数的第6位。火热行情持续至2021年初,当年下半年开始,在集采政策、PD-1医保谈判降价超预期等多因素影响下,医药股二级市场行情急转直下,行业指数下半年累计下跌13.77%,在同期申万行业跌幅榜中位居第3位,医药类基金净值也大幅回撤。
与此同时,医药行业一级市场融资环境也发生了变化,创新药与创新医疗器械企业陷入融资困难、管线尚未变现、后续投入巨大等困境,医药领域人士形容为“资本寒冬”,医药板块行情被拖累。
随着指数走低,行业整体估值已进入低位。截至最新收盘,申万医药生物行业滚动市盈率为24.77倍,处于2000年以来8.06%分位,距离历史中位数38.91倍具备较为明显的修复空间。从细分行业来看,原料药、化学制剂、中药、生物制品、医药商业、医疗器械和医疗服务的市盈率均低于历史中位数。
纵观历史行情,医药板块从2005年以来有过5次明显的大幅度回撤,多数回撤幅度在40%-50%左右,其中2008年、2015年和2018年均是由于市场系统性风险导致的回调。结合目前行业估值水平来看,机构认为,医药各指数已处于底部区域,下跌空间或许有限。
业内人士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