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证券报】
●从国企改革到“中国特色估值体系”央企上市公司年报季透露改革新动向
目前来看,分红派息及估值回归等话题已成为投资者在业绩说明会上关注的重点,多家公司高管也就相关话题与投资者进行了充分沟通交流。在改革动向方面,部分央企上市公司已在国资委新一轮改革方案发布前提前行动,并在年报中透露动向。其中,用人和激励机制改革成为2023年多家企业的重头戏。
●空箱堆积情况好转多地港口一季度成绩亮眼
3月,上海港海铁联运箱量突破5万标准箱大关,创月度历史箱量新高,同比增幅达24.7%;上港集团独山公司3月集装箱吞吐量同比增长71.7%,一季度累计完成箱量近10万标准箱……各港口空箱堆积情况正在改善,运价开始回升。多位业内人士表示,目前集装箱流转正恢复正常,市场出运货量逐渐恢复,且有进一步好转迹象,外贸逐步回暖。
●国家能源局:加快推进能源消费方式变革
4月12日,国家能源局局长章建华在国新办举行的“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今年以来,我国生产生活加快恢复,工业用能增速明显提高,能源消费小幅增长,全国能源供需总体平稳。能源行业将聚焦能源安全保障、清洁低碳转型、科技自立自强、体制机制创新、加强国际合作等五方面,全面推进能源高质量发展。
【证券时报】
●深圳新能源汽车出口井喷23倍增长咋办到的?
一季度,全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量达24.8万辆,同比增长1.1倍,增速领跑汽车行业。深圳也成为新能源汽车出口重要增长极。据深圳海关统计数据显示,1至2月深圳关区新能源汽车出口超36亿元,同比增长约23倍。整体来看,深圳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呈现“一超多强”的格局,其中“一超”指的就是比亚迪。
●锂电产业去库存进行时碳酸锂成交均价跌破20万元/吨
今年3月,对于锂电行业上下游而言并不是一样的春风拂面。终端的新能源汽车销售在3月下旬已经传来阵阵暖意,但是在上游的材料端,降价、减产的现状带来阵阵寒意。碳酸锂成交均价在4月12日正式跌破了20万元/吨的整数关口,较高位回调已近七成。业内人士反映,产业链冷热不均的原因是行业处于深度去库存阶段。
●基金大面积调仓至AI交易拥挤度急剧上升
年内,海内外各大科技巨头频出利好消息,为AI(人工智能)行情接棒点火。业内人士指出,短期交易拥挤度过高时,投资者在高位介入,风险收益比是较低的。在人工智能大火之际,消费、新能源等传统热门板块则备受冷落,有机构表示,虹吸效应的产生反而给了很多板块均值回归的机会,后续将择机增持部分顺周期资产。
【证券日报】
●第八批国家药品集采结果公布有专家称第九批国采或年内启动
4月11日晚,国家组织药品联合采购办公室发布《关于公布全国药品集中采购中选结果的通知》,公布了第八批全国药品集中采购中选结果。中选药品的平均降价达56%。按约定采购量测算,预计每年可节省167亿元。同时,有受访专家称,第九批国采或年内启动。
●部分中小银行调降存款利率引发LPR讨论业界认为4月份LPR大概率继续“原地踏步”
对于4月份LPR,分析人士普遍预计大概率保持不变。专家表示,今年一季度社融、信贷数据持续强劲、结构持续好转,表明货币政策已经在靠前发力。同时地产、消费等薄弱环节也出现了好转迹象,货币继续加大宽松力度的必要性下降。此外,央行近期多次表态当前的实际利率水平已较为合适,也向市场传递了降息概率偏小的明确信号。
●多家航运上市公司去年营收创历史新高油运业务成拉动业绩增长重要因素
数据显示,截至4月12日收盘,A股航运业17家上市公司中,已有10家公布了2022年年度报告,去年均实现盈利。其中,有6家营业收入突破百亿元大关,8家归母净利润实现同比增长。中远海控、中远海能、中远海特、招商轮船等多家航运公司去年营收创下历史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