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前,党中央决定支持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支持海南逐步探索、稳步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
五年来,海南自贸港建设整体推进有力有序,正向着更加开放、更具活力的新征程阔步迈进。
五年来,从基础设施建设到制度体系构建,从政务服务创新到旅游市场优化,每隔一段时间,海南都会发生新的变化。
五年来,海南省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5.3%;旅游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热带特色高效农业四大主导产业占海南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由53%提升至70%;实际使用外资连续多年实现高增长;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缩减为27项、全国最短,经营主体增量超过之前30年的总和……
蓬勃兴起正当时。
4月7日,海口新海滚装码头客运综合枢纽站项目,建设工人们正在忙碌着进行最后的收尾工作。远远看去,这座白色的主体建筑,形如鲲鹏展翅,气势磅礴。而就在三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沙滩土坡。
作为海南全岛封关的一个重点工程,新海滚装码头客运综合枢纽站的建设,是海南自贸港建设热潮中的一个缩影。当前,海南正锚定“2023年底前将具备封关硬件条件、2024年底前完成封关各项准备”的目标,奋力冲刺。
奋进之岛
将“蓝图”转变为“实景图”
4月的琼州大地,海碧天阔,草绿花红,处处展现着勃勃生机。
“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让海南成为新时代中国改革开放的示范”“把海南自由贸易港打造成展示中国风范的亮丽名片”……海南自贸港建设的目标不断明晰。
谋定后动,蹄疾步稳。“围绕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在有效监管基础上,有序推进开放进程,推动各类要素便捷高效流动,形成早期收获,适时启动全岛封关运作。”聚焦《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划定的路线,海南正一步一个脚印,将“蓝图”转变为“实景图”。
三张“零关税”清单、企业和个人15%所得税、加工增值货物内销免关税等180多项政策文件先后落地实施,宣告了自贸港政策制度体系逐步构建。
经营主体增速连续36个月保持全国第一,瑞士历峰集团等一批国际知名企业机构先后“落子”,中国旅游集团等央企的国内总部进驻,折射出这片热土的吸引力和活力。
四大主导产业占海南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70%,非房地产投资占比五年提高18.2个百分点,印证了海南经济转型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新发展理念在这片土地落地生根。
离岛免税销售额五年超1300亿元,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引进国际创新药械290种,陵水黎安国际教育创新试验区6所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项目)获批并正式招生开学……高端购物、医疗、教育三大境外消费回流逐渐成为海南自贸港“金字招牌”。
从“顺利开局”到“蓬勃展开”,到“进展明显”到“蓬勃兴起”,种种变化显示,海南自贸港的建设进入不可逆转的发展轨道,“一本三基四梁八柱”战略框架深入人心。
一切变化的底色,皆是不变的初心。
“开放是海南自贸港建设的生命线,改革是海南与生俱来的基因。”今年3月,海南省表示,将锚定高质量发展,注重“抢人才、抢招商、大开放、大改革”,掀起加快自贸港建设新高潮,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开放之岛
走出去的“桥头堡”和重要门户
从海口驱车沿G98环岛高速公路向西行驶,大约两个小时的车程后,一幅塔吊林立、紧张作业的景象逐渐映入眼帘。只见巨型货轮停靠在泊位上,数台高大的岸桥稳健地挥舞着吊臂,与集装箱卡车密切配合装卸货物。
这里是西部陆海新通道国际航运枢纽——海南洋浦国际集装箱码头。随着“中国洋浦港”船籍港、保税油加注等航运政策的落地见效,目前洋浦港内外贸航线达到40条,基本覆盖国内沿海、东盟主要国家地区和港口,初步形成了“兼备内外贸、通达近远洋”的航线格局。
2022年,洋浦国际集装箱码头完成吞吐量150万标箱,同比增长33.68%,其中,外贸吞吐量36.7万标箱,同比增长15%。
从洋浦港的欣欣向荣,可以感知海南外向型经济发展势头。
过去五年,海南外向型经济指标均表现亮眼——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年均分别增长23.4%、17.7%,经济外向度提高15个百分点,实际使用外资总额超之前30年总和。
“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这是中国对世界的郑重承诺。海南自贸港的第一个五年,正是用实际行动向世界表明中国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决心。
“我深深地感受到海南自贸港是成就企业和企业家的福地,是各类经营主体的乐园,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桥头堡’、外国企业走进来的重要门户。”海南澳斯卡国际粮油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慧充分享受到了开放带来的红利。
作为全国首家享受加工增值30%免关税政策的企业,2021年7月至今,海南澳斯卡国际粮油有限公司已累计免征关税超1亿元人民币。
不仅是市场开放,海南自贸港的开放更是对接全球最先进的经贸规则。2022年1月《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生效实施后,海南全年与RCEP成员国货物进出口额达711.8亿元,占全省同期进出口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