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提出“现代化产业体系”概念和“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新任务。
“现代化产业体系”根植于“现代产业体系”,在囊括“现代产业体系”的基础上,提出了提升传统产业、巩固优势产业、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构建新增长引擎等新要求,更加强调国家经济安全与供应链的自主可控。
从美日德最近一轮产业升级的经验中可以发现,高科技、高附加值领域是产业升级的主方向。产业升级往往发生在经济增速放缓的时代背景下,产业升级方向侧重于高新技术产业,例如美国80年代后以生物医药、信息技术、金融业为产业升级方向的转型,日本90年代后以半导体、新材料为产业升级方向的转型,以及德国90年代后以信息技术、新材料为产业升级方向的转型。
全球价值链参与指数及分工地位指数显示我国在中高技术产业已具有一定优势。在经历了产业发展重心从重工业向轻工业转移,进而再向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倾斜之后,我国选择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为新的经济增长极。近年来,由于美国联合盟友不断加大对中国的战略遏制,加之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冲击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面临更加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但从全球价值链的国别比较来看,我国的中高技术产业仍旧取得了不错的发展成果。就全球价值链参与行业和程度来看,德国整体参与度较高,美国较为均衡,日本在基础产业、低技术制造业参与度较高,而中国在中高技术产业参与全球价值链最为深入。就全球价值链参与位置和特征来看,美国整体位置偏上游,但位置随技术水平的增加而下降;德国除基础产业外,制造业整体处于下游;日本整体处于下游;中国基础产业位于上游,然而制造业仍处于下游,利润空间仍待提高。服务业方面,美国的服务业位置第一,中国紧随其后,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上游。
现代化产业体系要以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巩固发展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为建设路径。传统产业升级是加速推进新旧动能转换、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在巩固优势产业上,要发挥比较优势,从农业、工业、服务业三大产业布局出发,推动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需要通过打造产业发展集群、增强资金保障能力、优化投资服务环境等方式培育先导性和支柱性产业,加快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应用,增强要素保障能力。布局未来产业方面要围绕若干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等领域,注重发挥政府与市场协调作用,并通过完善科技金融生态融合产业相关各方力量促进产业发展,抢占未来科技革命和产业发展制高点。
风险提示:全球经济下行速度超预期;地缘政治风险;产业政策推进低于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