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研究报告:人工智能对经济的中长期影响:一个宏观框架
时间:2023-04-03 00:00:00来自:广发证券字号:T  T

报告摘要:

人工智能技术加快发展。2022年11月,OpenAI推出ChatGPT。2023年3月15日OpenAI推出新一代语言模型GPT-4。3月16日,百度发布“文心一言”。3月22日,谷歌宣布推出Bard测试版。研究普遍认为,人工智能很可能成为继机械化(蒸汽机发明为标志)、电气化(内燃机和电力使用为标志)、信息化(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应用为标志)之后的新一轮技术革命的标志性技术之一。怎么看待这一过程的宏观影响?

首先,对总量经济增长来说,人工智能未来的大规模应用可能会带来潜在增长率的上升。人工智能具有渗透性、协同性、替代性、创造性等四项特征(蔡跃洲,2019)。渗透性可以引致关联产业链的发展;协同性可以提升劳动、资本、技术等要素之间的匹配度;替代性可以减少老龄化、少子化对于经济供给端的约束;创造性可以带来更密集的知识和技术要素生产,以上均有利于经济增长。但值得注意的是,与计算机应用时候的“索洛悖论”

类似,按照现有的GDP核算体系,劳动生产率和GDP增长率初期不一定会正向变化,统计人工智能的价值创造需要核算体系同步创新。

1人工智能具有渗透性、协同性、替代性与创造性四项技术-经济特征(蔡跃洲,2019)。具体来说,渗透性是指人工智能这项技术可以与经济社会各行业、生产生活的各个环节相融合,渗透融合过程中必将引致关联产业的发展,从而通过新产业体系的发展壮大直接带动经济增长。

协同性是指人工智能的应用可以提升劳动、资本与技术等要素的匹配度,降低各要素生产过程中的摩擦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从而促进生产效率提升。

替代性直接体现在人工智能对劳动要素的替代上,这将减少老龄化、少子化对于经济供给端的约束。此外,这种替代不仅体现在体力上,更体现在脑力上,即人工智能的创造性,通过更便捷、更密集的知识及技术要素生产促进技术进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间接带来经济增长。

基于人工智能的这四种特征,人工智能的大规模应用可通过增量-关联产业壮大与存量-全要素生产率提升这两种渠道促进经济增长,带动潜在增长率的上升。

但需注意,按照现有GDP核算体系,在人工智能未来的大规模应用中,现实的劳动生产率与实际增长率可能阶段性下降,因为人工智能必将导致一些商品与服务被替代掉,而新创造出的产品与服务,其增加值可能还无法核算,不能反映计入GDP中。这与计算机时代的“索洛悖论”类似,1987年2索洛指出“我们到处都看得见计算机,但在生产率统计方面却看不到”,为解决这一悖论,3Brynjolfsson指出“投入产出的测度误差是悖论产生的根源”“由于IT技术所带来的产出质量优化、产出类型增加、消费者服务提升等产出收益被传统核算方法所忽视,这造成了生产率的系统性低估”。从而,人工智能测算方面的低估或也将使劳动生产率和GDP增长率初期不一定会正向变化,需同步创新核算体系。

其次,对于产业结构来说,人工智能一则在供给端会带来自身庞大的产业链谱系的形成,数据、算法、算力等三项基础要素的迭代将推动行业的发展;二则在需求端会通过“人工智能+”,带来对传统行业的创造性改造,无论是C端、B端还是G端都会有无数的应用场景;三则在流通端它还会通过对生产方式、商业渠道、居民生活半径、生活方式等环节的传递,对于社会经济结构带来更深远的影响。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并联式”发展思路来说,人工智能的出现,确实增加了四化特别是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同步推进的合理性,但与此对应,一些关键技术的突破,以及国家级算力平台的建设就相对更为关键。

生产端,数据、算法、算力是人工智能的三大核心要素,人工智能技术在大规模应用中,必将带动数据生产、算法与软件开发、芯片、存储器等产业的快速发展,未来,人工智能将通过引致产业链谱系的形成来重塑产业结构。

应用端,随着人工智能的持续渗透,其与实体经济融合的深度与广度不断提高,“人工智能+”将大幅改造传统行业,再造服务业,革新工业,智能制造、智慧金融、智能医疗、智慧教育、智慧物流、智慧交通、智慧零售等将涌现,无论是C端、B端还是G端都会有无数的应用场景出现。

流通端,人工智能作为引领人类社会第六次技术革命的代表,与前五次技术革命类似,技术驱动的产业结构变革将传递到生产方式、商业渠道、居民生活半径、生活方式等环节,进一步对社会经济结构带来更深远的影响。

此外,针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并联式”发展,当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相互叠加发展,未来或将进一步从信息化到智能化转变,由国民经济信息化转向国民经济智能化,这增加了四化同步推进的合理性,但与此对应,智能化推进过程中,一些关键技术的突破,以及国家级算力平台的建设就相对更为关键。

再次,对就业来说,人工智能对总量失业率的影响取决于4“替代效应”(DisplacementEffect)与“创造效应”

(CreationEffect)的相对大小。过去两个多世纪的历史经验(Autor,2015)表明,并无证据支持总量失业率随技术进步而长期增加,这就是技术革命的

  • 浏览记录
  • 我的关注
  • 涨幅
  • 跌幅
  • 振幅
  • 换手率
loading...
  • 涨幅
  • 跌幅
  • 振幅
  • 换手率
loading...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