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推一款产品比以往难多了,整体难度可以说加倍了。”在跨境电商领域创业2年的张小金就今年的跨境电商行情对第一财经记者说道。
看好跨境电商风口,2021年,张小金从跨境电商公司辞职出来单干,那时的他和搭档两人成团,扛下公司所有的活儿,吃住几乎都在公司。公司虽然还很年轻,但张小金基于早年对行业的积累和认识,很快能够适应市场的变化,他的公司也在2022年实现了营收2000万元的小目标。
“今年的目标就是保持。跨境电商行业的变化很大,市场玩法和前两年相比,逻辑已经变了。”对于业务的预判,张小金在乐观中也透出一些担忧。
作为外贸新业态新模式,过去五年,我国跨境电商高歌猛进——进出口额从2018年的1万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2.11万亿元。目前,全国已经设立了165个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成为跨境电商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平台,覆盖31个省市区。
不过,跨境电商很大程度上也是“看天吃饭”。当前,全球通胀高企,主要经济体增长乏力,对全球贸易构成了持续冲击。世贸组织近期预测,今年一季度全球货物贸易疲软,预计全年仅增长1%。国际贸易面临挑战,跨境电商的从业者们又将如何应对?
“日子没以前滋润了”
创业做跨境电商已有6年的谭家星也有相同感受,日子没有以前滋润了。
谈起创业期间的市场变化,谭家星表示,公司快速增长是从疫情期间开始的,2020年那会儿,和杀菌、消毒相关的灯具产品受到全球热捧;而主营灯具产品的他,立马和团队研制出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在投入市场不久,两个月的销售额就达到了1500万元,创下了当时的公司历史最高销售纪录。到2020年末,当年累计销售额约9000万元。
紧接着,各大跨境电商平台规则生变,2021年开始的亚马逊平台被封号事件、海外疫情应对措施放开、外需相对疲软、市场竞争者快速涌入……
行业风起云涌。谭家星称,2021年、2022年两年销售额基本持平,约1亿元。“这两年能保持就很满足了,今年的情况也不会更好,总体营收这几年都差不多。”他介绍称。
从近几年全国跨境电商进出口数据来看,过去五年,我国跨境电商进出口额实现了翻番。但是近三年的增速显示,行业爬坡速度放缓。
根据海关总署公开数据,2020年跨境电商进出口额达1.69万亿元,同比增长31.1%;2021年跨境电商进出口额达1.92万亿元,同比增长18%;2022年该数额达2.11万亿元,同比增长仅个位数,为9.8%。
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B2B与跨境电商部主任、高级分析师张周平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跨境电商市场总体还是会保持稳健增长的态势,但增速不会表现太快,因为海外市场特别是欧美市场第一季度消费端表现并不是特别的强劲,这对主打欧美市场的跨境电商来说还是有压力的,但鉴于海外市场的长期发展空间,今年大家对市场的预期表现还是有一定的信心。
“总体认为,外贸大环境肯定是不太乐观的,但是具体还得看自己产品的实际市场情况,毕竟需求还是在的。市场再差,也有人笑。”谭家星说。
后起之秀的张小金便是在2022年销售额呈现倍数上涨。在2021年还是两个人的团队,到2022年张小金公司已经有八名员工了,去年全年营业额也达到了2000万元。
张小金表示,从行业环境来看,今年更难了。“但是基于我们还在创业前期,今年的目标仍是翻番。”
玩法生变
尽管如此,跨境电商仍是拉动中国外贸增长的重要一极,增速仍远快于外贸进出口整体水平。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当下各地对跨境电商发展环境也比较友好,从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的建设到海关报关手续的优化,虽然当下国际贸易环境欠佳,但此类新型的外贸形态的增长势头有望继续保持。
对于市场玩法的观察,谭家星补充道,原本之前很多公司都是大面积铺货,但现在这两年市场内做得好的无非都是品牌、精品,商城类铺货模式已成过去式了,单一精品的研发尤为重要。
谭家星认为,以前只要有强大的现金流,不断铺人、铺货,哪怕人均产出不高,也是可以赚钱的,因为当时市场竞争没这么激烈,包容性强。但这两年开始,竞争日益激烈,国际市场环境也没以前好,贸易壁垒增多,如果还是“走量”做很多产品,则质量无法保证,难出精品。随着行业包容性下降,内卷越来越严重,集中力量做好单一精品的方式,成功的概率会大很多。在恶劣的环境下还能杀出重围,归根到底,还是要有一定的核心竞争力。
而对于公司业务大幅增长的原因,张小金介绍称,“我们之所以发展这么快,是因为已经有了自己的选品逻辑。除了自己做跨境电商,我们现在还开始给其他类似模式的卖家供货。此外,还在持续打造自己的供应链,从前期的找货,到现在的与工厂合作,供应链整体更完善了。”据他介绍,在一年多时间内,公司在跨境电商平台的店铺已有十多个,而国内1688平台也有相关店铺。
“身边很多同期创业的朋友,模式差不多,但是方向和方法有区别。很多朋友不能说没做起来,只能说这两年来几乎是不赚钱的。”张小金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对于逆势下如何应对,张周平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现下跨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