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类美化业绩的行为容易造成风险错配,从而损害投资人利益,并对私募机构造成负面影响。资产管理行业正不断走向成熟,私募机构须审慎进行投资者预期管理,重视旗下产品的业绩一致性,持续为投资人创造价值
如果说亮眼的业绩是私募生存的根本,那么为了展示亮眼业绩而使出的“小手段”或许正是动摇其生存根本的风险所在。
上海证券报记者近日获悉,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简称“中基协”)发布登记备案新规后,一些私募为基金经理“养业绩”的难度明显提高了。所谓“养业绩”,即私募管理人用自有资金为基金经理成立极小规模的产品,待其实现亮眼的净值走势后再进行路演推介,吸引更多资金注意。此外,一部分私募还采取“更换”策略,为业绩不连贯的基金经理拼凑净值曲线以实现规模扩张的目的。
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此类美化业绩的行为容易造成风险错配,从而损害投资人利益,并对私募机构造成负面影响。资产管理行业正不断走向成熟,私募机构须审慎进行投资者预期管理,重视旗下产品的业绩一致性,持续为投资人创造价值。
“看到的不一定是真实的”
今年2月下旬,中基协发布修订后的《私募投资基金登记备案办法》(以下简称“登记备案新规”)及其配套指引。令人意外的是,登记备案新规出台后,焦虑的不只是募资能力较差的小私募,一些中型私募也有了“烦恼”。
“登记备案新规出台以后,产品备案的门槛提升到1000万元以上,我们给基金经理‘养业绩’的难度就大了。”沪上某私募市场人士向记者透露。
该人士坦言,公司近年来搭建了多基金经理模式,但一些年轻的基金经理知名度较低且公开业绩比较少,募资非常困难。于是,公司决定用自有资金为其备案小规模产品。“一方面,规模较小,基金经理管理难度低,大概率能够走出比较亮眼的净值曲线。另一方面,基金经理借此可以积累1到3年的公开业绩,路演时更有说服力,募资体量也会比较大。”
多位业内人士透露,近年来打造平台型私募成为行业新趋势,一些私募机构会吸纳或培养年轻基金经理,并通过“养业绩”的方式提高基金经理的知名度,从而降低募资难度。不过,基金经理在管理几百万资产情况下实现的1年期甚至3年期业绩,很难反映其真实水平,尤其是风控能力。如果市场人员在路演推介时不进行相关提示,一旦基金管理规模快速增加或市场风格切换,业绩极易滑坡,从而损害投资人利益。
资料显示,此前私募行业便出现过基金经理在管理规模扩张后业绩“翻车”的情况。
比如,希瓦风行系列产品于2019年成立,由2018年加入希瓦私募的洪某管理。从该产品最近两年的业绩表现来看,洪某管理能力出众。但事实上洪某的风控意识和能力圈有限,在2022年物业板块快速回调中让投资人承受了很大损失。此外,正圆投资基金经理戴旅京也在规模扩张后业绩开始走下坡路。
“随着投资人的不断成熟,基金中长期业绩表现越来越受到关注。私募管理人可以用自有资金检验基金经理的管理水平,但以此业绩为募资造势就有违规嫌疑。”某私募研究员表示。
“买到的不一定是看到的”
为了扩大规模,一些私募还想出了“挂羊头卖狗肉”的花招。也就是说,投资人能够申购的基金并非路演展示的产品。
“一些客户曾经透露,某私募展示的策略中长期表现亮眼,但实际上公司旗下一半以上的同类型策略产品业绩远差于展示产品。渠道人士也表示,一些私募用一个优质策略进行路演推介,但投资人最终买到的产品策略与实际存在差异,超额收益会少于展示产品。”深圳某量化私募人士透露。
该人士举例称,私募机构展示的量化多头策略年化超额收益能达到15%,从投资人的角度看,会认为自己也申购了年化超额收益有望达到15%的产品。事实上,有些机构会用其他容量更大的策略进行替换,最终1年只给投资人实现7%的超额收益。这种模式下,投资人难以察觉且多半会选择接受。
公开资料显示,多家私募旗下同策略、同基金经理的产品存在较大差异性。
以上海汇牛私募为例,第三方平台数据显示,截至3月21日,该私募旗下汇牛安创6号产品今年以来收益率高达93.6%。该产品为债券策略产品,基金经理为石亚飞和雷坤。但同样是石亚飞和雷坤管理的债券策略产品汇牛安创8号,今年以来的收益率不到26%;汇牛安创1号产品今年以来的收益率更是只有10.58%。中基协官网提示的信息显示,2022年四季度汇牛安创6号产品管理规模低于500万元。
睿银泛德私募也存在这一问题。对于投资人来说,同样是购买睿银混合策略产品,但截至3月21日,2022年1月成立的睿银混合策略1号产品今年以来收益率为20.78%,成立以来收益率高达425.83%。而2022年5月成立的睿银混合策略3号今年以来收益率为13.21%,成立以来收益率为77.19%。
沪上某中型私募人士直言:“私募机构旗下同策略、同基金经理管理的产品业绩差异较大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产品成立时间、合同约定以及规模等不尽相同;二是近年来行业竞争激烈,少数私募会为了规模而耍一些小手段,造成‘买到的产品并非自己看到的’。”
另外,记者采访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