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人工智能(AI)再度成为热门话题。
“我们看AI,就像在铁路边听火车的声音,若隐若现,似乎要来,当它真来时会飞速过去,会将你甩在后面,这就是AI的到来。”2017年5月,AlphaGo与世界围棋冠军柯洁人机大战,解说员的评论言犹在耳。
这场对战触动并启发了广发睿毅领先基金经理林英睿。自此,他投入很多精力研究量化,借助量化工具处理纷繁复杂的市场信息、刻画不同行业的状态。他希望自己能坐上AI的列车,借AI的力量打造出可解释、可复制、有容量的策略,增强主动投资的科学化与系统化。
林英睿本科硕士均毕业于北京大学,有12年证券从业经历、超过7年公募投资经验。现任广发基金价值投资部基金经理,管理广发睿毅领先、广发聚富、广发多策略等产品。在中生代基金经理群体中,林英睿被视为投资圈“孤独的登山者”,当绝大多数同龄基金经理偏好成长投资的时候,他默默地选择了一条“少有人走的路”——深度价值投资,并获得了出色的业绩。2022年,沪深300指数下跌超过20%,林英睿管理的5只基金年度收益率超过10%,最大回撤不超过13%。拉长时间来看,其任职时间最长的广发睿毅领先,自2017年末至2022年末的累计回报达195.06%,年化回报为23.92%。
日前,证券时报记者专访了林英睿,他详解了自己追求绝对收益的投资理念,以及投资体系的形成和进化过程。
阿尔法源自人性
导致的群体行为
证券时报记者:2022年市场低迷,你管理的多只基金获得了超过10%的正收益,有哪些重要操作?
林英睿:一是前三个季度,组合一直保持70%左右的中性仓位,在市场下跌中获得了一定的超额收益;二是三季度后半段开始逐渐加到满仓,跟上了市场的反弹。我们持有的资产在去年四季度表现比较好。不过,短期因素不那么重要,从长期来看,我们的阿尔法不是源自某个事件驱动,而是来源于更深层次人性导致的群体行为。
证券时报记者:你在去年三、四季度市场特别悲观时加仓的理由是什么?
林英睿:去年8、9月,我们通过分析发现,主流宽基指数,尤其是符合我们风格的大盘价值指数已经跌至历史极端值附近,并在两三个标准差的位置震荡了大半年,这种情况下投资的胜率非常高。虽然当时仍有很多问题看不太清楚,但投资的图景大多数时候都是在迷雾中展开。在这种时点,加仓才符合我们的投资框架和研究成果,这是战略问题。
证券时报记者:去年四季度你主要加仓了什么资产?
林英睿:我们在结构上的主线是围绕两个“正常化”:经济正常化和生活正常化。
证券时报记者:从季报看,你在这条主线上坚持了很久,这是否需要很大的耐心?
林英睿:我们坚持了一年多,你看到的结果是我们的持仓没有变化,但其实过程很艰难,因为中间发生了很多事情,会让你产生心理波动和怀疑。我们能够坚持,首先是有一个体系支撑,能够比较客观地判断某类资产的预期收益率与潜在波动率;二是基于对行业或某一类风格资产的研究深度,深入的研究可以让我们坚定信心。
绝对收益更重要
择时可以平滑波动
证券时报记者:请讲讲你的投资理念和投资目标。
林英睿:我们致力于从绝对收益角度出发,挖掘低估值领域均值回归的行业和个股机会,构造一条波动低、回撤小、中长周期收益率还不错的净值曲线。我们的底层理念是相信均值回归,价格会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证券时报记者:公募基金大多追求相对收益,你为什么强调绝对收益?
林英睿:相较于市场上的排名,我觉得给持有人实现绝对收益更重要。从过去的实践看,主动权益基金净值波动较大,可能导致持有人过早离场,赚不到基金净值增长的钱;而较低的波动率、较小的回撤,可以带来较好的持有体验,让更多持有人真正获得基金经理提供的Alpha。这一底层认知,决定了我的投资目标不是追求短期很高的收益率,而是更关注预期收益率需要承担的回撤和波动风险,追求风险调整后较好的收益率。
证券时报记者:事后来看,你历史上几次择时操作都有不错的效果,在择时方面有什么经验?
林英睿:我们有一套体系去监控宏观环境、流动性、交易结构的状态,可以告诉我市场处于什么状态。而主观研究方面,我要去判断什么是当下市场的主要矛盾。我们很少做这种大的择时,可能一年半才有一次这样的机会,能够做对也有一些运气成分。理解市场,特别是预测市场,很多时候靠勤奋和禀赋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对市场变化保持持续的关注度,对市场保持敬畏。
证券时报记者:你为什么会坚持择时?
林英睿:其实择时本质只是我们做资产配置在某一类资产里的投影。A股市场波动较大,正确的择时不仅可以带来较高的超额收益,更能平滑基金净值的波动,不做择时,很难做出较好的夏普比率。正是因为择时,在过去几年市场的几次大跌中,让我们的回撤远低于市场平均水平。
在胜率与赔率
较高的行业下重注
证券时报记者:在构建投资组合时,你如何挑选行业?
林英睿:我们会从中观入手,选择基本面和估值均在底部、下跌空间小、波动小,基本面有明显变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