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是市场的宠儿,但是其车险却是怨声载道:车主不满,保险公司不满,车企也不满。
当前,我国每卖出4辆新车,就有1辆是新能源车。当消费者拿到车、上保险的时候,常会感到被“刺”了一下:20万元左右的新车,保费近1万元,高出燃油车一大截。新能源车险的件均保费高出燃油车80%左右。
保费是对风险的定价。因为风险看不清、数据难获取、管理无抓手,保险公司在新能源车险上交了不少学费,到现在仍估不出盈利时间。
一些车企发现,古板而保守的保险公司,似乎总是无法配合自身进行风险转移,于是亲自做保险,寻找解决方案。
车险市场已处在变革前夜。按照新一轮车险综合改革的日程表,今年6月1日起,商业车险自主定价系数浮动范围将扩大。定价浮动将引发何种连锁反应,新能源车险保费是涨还是降,成为多方关注的焦点。
车险业的“新能源焦虑”
位于上海北外滩同嘉路的上汽培训中心,是“北外滩上海工业之路”的坐标之一。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上汽培训中心就是上汽集团中、高级工程师的重要培训基地。
上汽培训中心4号楼首层,是新能源车的实训室,里面展示着各款新能源整车,以及被拆开来的电机、电芯、电池模组、各种结构的车底盘。
这天,教室内人头攒动。前来培训的,是国内各大保险机构在核保、理赔、渠道岗位有着丰富经验的“老车险人”,他们是保险公益组织“茶道燕梳”牵头成立的新能源车险探索营的第一批学员。
所有人踏进实训室的第一件事,就是摘下手上的金属挂饰,以防出现漏电事故。上汽工程师用来演示的一款电动车电池模组,拆解于数年前,多年没有充过电,残余电压仍有84伏,远超过24伏的人体安全电压。新能源车的风险就在身边。
2022年,新能源车在新车销售市场的占有率为24.7%,这个渗透率已经让保险公司无法忽视。但过去多年,新能源车险业务是压在保险公司胸口的一块大石——赔付率居高不下,每年真金白银地亏损,总是有风险被漏算。
因为对新能源车三电技术、维修工艺了解不足,苦于理赔成本难管理的保险公司,抓住机会向车企技术人员“取经”:
——哪些车型对汽车燃爆风险解决得最好?
——我碰到一个电池理赔案件,我们将电池送给第三方公司检测,对方说换掉被撞坏的个别组件就可以了,但是车企却说要整包全换,这种案子有解决方法吗?
——新能源车底盘上的裂缝超过多少毫米需要更换?如果撞击的时候客户不知道怎么办?
——电池更换后,有哪些回收途径?能收回多少成本?
……
一个小时的演示课延长到两小时,提问的人仍然意犹未尽。有学员感叹,“如果我们不懂点技术,太容易在理赔的时候被修理厂忽悠了。”
新能源车成本与风险博弈
技术创新是有风险的,而风险的成本,如何在车企、保险公司和消费者三者之间分摊,背后是更深的博弈。
新能源车与燃油车在驱动原理、零部件布局、维修方式上均存在巨大差异。这些年,保险公司在新能源车险赔付上交了不少学费。
国内领先的理赔定损平台精友科技CEO马涛表示,新能源车的核心部件——充电电机大部分位于车身前部,发生碰撞时,维修费用常高于燃油车。新能源车前后保险杠、两侧后视镜、前大灯等易损件上,分布着很多传感器、摄像头、毫米波雷达或者激光雷达等配件,每一个都价值不菲。据马涛介绍,有激光雷达的车型,风险损失比其他车型要高出一倍;新能源车的配件更换成本是传统车辆的两倍。
此外,电池占据新能源车成本的40%,电池修理费用高也是一大痛点。近年,车企为了降低生产成本,纷纷采用一体化压铸(CTC)技术,减少零部件数量,提高机身电池密度。以畅销车型特斯拉ModelY为例,该车采用CTC一体式压铸后,可将下车体总成重量降低30%,制造成本下降40%。
特斯拉之后,小鹏、蔚来、长安等品牌也跟进了该技术。比亚迪近期在高端车型海豹上采用了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
新能源车企在制造端实施的降本攻略,带来了售后端维修成本的剧烈攀升。比如,特斯拉ModelY整个后车体架构一体化成型,一旦损坏某一个部位,常常需要整块更换;因为电池嵌入车身,一旦碰撞后出现小裂缝,就要换掉整个底盘,修理费用能抵大半个车价。
此外,保险公司也兜底了一部分新能源车BMS(电池管理系统)策略不当或者充电桩质量缺陷造成的损失。这些损失直接表现为保险公司的理赔成本,间接地通过保费的上涨,被新能源车主分摊。
目前官方并未公布新能源车险的保费和赔付率等数据,记者从业内获悉,2022年,保险公司新能源车险保费收入约650亿元,商业险签单数量1118万件,单均保费4139元;赔付方面,案均赔款为4953元。通过对行业数据的分析,保险业内普遍认为,2022年车险赔付率相比往年偏低。
“去年新能源车险的赔付比往年低,是侥幸,并不是保险公司风险管理得好,而是奥密克戎的功劳。”曾在多家财险公司担任高管的茶道燕梳创始人谢跃说,“因为疫情,车主减少了出行,导致赔付率降低了。今年情况将会大不一样。”
北京保险服务中心总裁廖建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