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时候中国都不能缺少制造业”。近年来,中信重工积极践行国家战略,牢记制造强国使命,致力于将自身打造成国家和世界先进制造业水平的代表,竭力承担国家重大课题、重大项目、重大工程,持续突破“卡脖子”关键技术及装备,守正担责,彰显大国重器。
中信重工前身为洛阳矿山机器厂,是国家“一五”期间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之一,我国第一座现代化大型矿山机械制造厂。历经70年栉风沐雨、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中信重工已发展成为我国最大的重型装备制造企业之一,打造了先进装备制造领域科技创新高地。“十四五”以来,公司秉持“战略引领发展、创新驱动发展、价值提升发展”的思路,聚焦高质量发展目标,探索“离散型制造连续化”精益管理模式。在产业发展上,明确了“做强传统产业、做成风电产业、做大成套产业、做精新兴产业”的目标路径;在组织与流程优化上,明确了“总部中心化、业务板块化、职能健全化、流程高效化、人员精干化、组织精炼化”的改革思路,持续在党建文化建设、市场开发、产业经营、突破“卡脖子”技术、精细化管理、智能化建设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创造新业绩、厚植新优势。
一、红色基因深植,焦裕禄精神薪火相传
中信重工诞生于国家“一五”期间,有着优秀的文化遗产和红色基因。这里曾留下多位老一辈革命家的足迹,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
焦裕禄同志先后任洛矿工程科科长、车间主任和厂党委委员、生产调度科科长等职,直到1962年调往尉氏、兰考,在洛矿整整工作、生活了9年,在担任一金工车间主任期间,焦裕禄同志连续50多天吃住在厂里,带领工友成功制造出新中国第一台直径2.5米双筒卷扬机,填补了我国矿山机械生产史上的空白。
中信重工高度重视焦裕禄精神的传承与弘扬,命名厂区中央大道为“焦裕禄大道”,塑立焦裕禄铜像,新建焦裕禄事迹展览馆,原貌保存一金工车间和焦裕禄同志任车间主任时的办公室、焦裕禄同志故居,编著出版《精神的路标——焦裕禄在洛矿》一书,协助拍摄《焦裕禄》《焦裕禄在洛矿》《永远的焦裕禄》等多部影视剧,将焦裕禄带领工友制造的我国第一台直径2.5米双筒卷扬机迎回,永久安放在焦裕禄大道。
70年薪火相传,70年接续奋斗,焦裕禄精神已深深扎根于中信重工这片沃土,融入中信重工人的血脉,薪火相传,成为推进企业改革创新发展的精神源泉和不竭动力。在焦裕禄精神激励下,企业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先后涌现出了闻名全国的“刘玉华姑娘组”,痴迷刀具革新的“刀具大王”张邦栋,爱厂如家、勤俭节约的“万斤钉小组”,“新时期焦裕禄式的好干部”杨奎烈,以及十九大代表、全国劳模刘新安,大国工匠杨金安等新一代工匠精神优秀代表。诚信敬业、拼搏奉献、开拓创新的焦裕禄精神,已经成为中信重工人的精神特质和文化符号。70年的接续发展,中信重工红色基因融入血脉,优良传统一脉传承,融汇中信集团“诚信、创新、凝聚、融合、奉献、卓越”的企业文化精髓,凝练出“创新”的核心发展理念,形成了中信重工独有的红色底色融汇新发展理念的企业发展特质。
二、聚焦主业,抢抓机遇重构业务版图
70年来,中信重工牢记制造强国使命,扎根实业、深耕主业,做精专业,以打破国外技术封锁,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和国防安全,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使命,彰显硬核担当。
矿山及重型装备业务发挥“稳定器”“压舱石”作用。从1958年新中国首台直径2.5米卷扬提升机,到1988年代表我国大型机电产品的直径3.2×4米球磨机首次出口澳洲,再到为中澳铁矿自主研制6组世界最大规格磨机,矿山及重大装备产业始终发挥着“稳定器”“压舱石”作用,是公司践行国家战略,筑牢国之重器的底气。70年来,中信重工依托国家和行业唯一的矿山重型装备国家重点实验室,实施高端矿山重型装备技术创新工程,成功突破高效资源开采、高效节能矿物加工、高效工业余热利用、核心装备等30余项制约行业发展的重大技术难题,培育出10多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核心产品,实现了黑色矿山、有色矿山行业装备大型化、国产化、集约化、绿色化,矿用磨机连续六年荣获中国制造业单项冠军,大型矿用磨机全球市场占有率达到30%,在全球市场上提升了中国制造的标准权、话语权、主动权,维护了国家战略性矿产资源的安全和国家经济体系的安全。同时为包括中信泰富、中国黄金、中国铝业、中国五矿、紫金矿业等一批中国企业的发展和走出去提供了坚强的装备保障。中信重工已发展成为全球最具竞争力的大型矿山装备供应商与服务商之一。
工程成套业务从有到优开启公司从生产商到服务商转型之路。公司通过“从制造型企业向高新技术企业转型,从主机供应商向成套服务商转型,从内向型企业向国际化企业转型”三大战略转型使公司技术创新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先后开发出国内领先的活性石灰、余热利用、水泥成套、矿渣粉磨系统等工艺技术,其中公司首创的高炉煤气预热及窑尾燃烧技术,主要性能指标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引领活性石灰成套技术和高端装备市场,参与起草国家标准《石灰煅烧成套装备技术研究》(GB/T41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