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黎世/巴塞尔时间3月19日,瑞士联邦委员会在伯尔尼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一项历史性交易达成。
在政府提供流动性援助并提出可兜底部分损失后,经过一波三折的讨价还价,瑞银集团(下称“瑞银”)当日同意以30亿瑞士法郎(约合223亿人民币)的价格收购瑞士信贷银行(下称“瑞信”)。这意味着拥有167年历史的瑞信,将不再以独立银行的身份存在于历史舞台,瑞信至此成为历史。”瑞信和瑞银的合并将于2023年底前完成。
瑞士央行在一份声明中表示:“瑞银收购瑞信,意味着我们找到了在这种特殊情况下确保金融稳定和保护瑞士经济的解决方案。”
这桩交易将以全股票方式进行,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收购价相较瑞信上周五的市值打了近四折。从市场反应来看,这一收购并未缓和市场恐慌情绪,反而加剧了担忧。当地时间3月20日,欧股开盘后,瑞信暴跌超60%,其美股盘前也跌近60%;不过欧美股指期货跌幅收窄,而后小幅转涨。截至北京时间3月20日20时左右,瑞银五年期信贷违约掉期(CDS)触及180个基点,为十年来最高水平。
一波三折的收购
瑞银和瑞信分别是瑞士第一和第二大银行,合并后将是什么样的?
瑞银在发送给第一财经记者的声明中披露了合并之后的战略:瑞银仍将继续聚焦美洲和亚太地区的增长,瑞银投资银行将通过机构、企业和财富管理客户巩固全球竞争地位,加速全球投资银行的战略目标,同时降低瑞信的投行业务规模,合并后的投资银行业务占集团风险加权资产约25%。而瑞信大部分市场头寸将转移至非核心头寸。
瑞银预计,至2027年,合并后每年将节省超过80亿美元的年度运营成本,每股盈利也将得到提升,资本充足率将保持在远高于13%目标水平。
在收购消息正式公布前,瑞银同意收购瑞信的消息已流传于市场。事实上,就在上周,几乎整个欧洲金融界都在关注瑞银和瑞信的动作。
上周二(3月14日),瑞信发布2022财年报告显示,其2022财年全年产生了72.93亿瑞士法郎(约合人民币542亿元)的净亏损,同比降超340%。2021年,瑞信的净亏损额为17亿瑞士法郎。很快,瑞信不得不向瑞士央行借款500亿瑞士法郎托底的信息,和瑞银收购瑞信的信息充斥市场。
起先,媒体称瑞银和瑞信均反对合并,瑞银更希望侧重于现有的财富管理战略,瑞信则仍然挣扎于获取流动性和稳住客户。在该报道发布的次日,市场消息变为,瑞银和瑞信董事会将在周末讨论收购事宜,瑞士央行(SNB)和瑞士金融监督管理局(FINMA)将担任谈判的协调人。
而后有报道称瑞银提议以10亿美元的“骨折价”换股收购瑞信。在此基础上,瑞银除了需要瑞士央行的额外支持,还要求增加一项条款:一旦瑞银的信用违约互换(CDS)利差跳升超过100个基点,则交易无效。
如今正式公告发布后,除了收购合并的信息一锤定音外,更多细节也公布于众。瑞银3月20日发布的公告显示,本收购讨论由瑞士联邦财政部、瑞士金融市场监管局(FINMA)和瑞士央行共同发起,该交易无需获得股东批准。目前,瑞银已经获得瑞士金融市场监管局(FINMA),瑞士央行、瑞士联邦财政部和其他核心监管机构的预先协议,并得到及时交易批复。
根据全股交易条款,瑞信股东将以22.48股瑞信股票获得1股瑞银股票,相当于每股0.76瑞士法郎,总对价为30亿瑞士法郎。
此外,瑞银将获得250亿瑞士法郎的下行保护,保护从交易到按市价计算的资产价值,收购价格调整和重组成本,以及额外50%的非核心资产下行保护。同时,瑞士政府承诺提供高达90亿瑞士法郎的损失担保,但前提是瑞银集团需自行承担前50亿瑞士法郎的损失。
收购完成后,瑞银集团董事长凯莱赫(ColmKelleher)将担任合并后实体的董事长,瑞银集团首席执行官哈默斯(RalphHamers)将担任首席执行官。
5万亿美元“巨无霸”
瑞银管理超过3.4万亿美元的投资资产,与瑞信合并之后,将创建拥有5万亿美元投资资产的全球财富管理机构。
成立于1856年的瑞信,是近年来欧洲银行业问题最多的一家银行。在经历了Archegos世纪大爆仓、Greensill破产、用户信息泄露等一系列丑闻后,该行名声受损,连续两年大幅亏损,股东和存款大规模出逃。据知情人士透露,瑞信上周每天面临高达100亿美元的客户资金流出。
去年第四季度,客户从瑞信提款超过1100亿瑞士法郎,令该行流失大约38%的存款。瑞信最新财报显示,资金外流已经稳定在较低水平,但并未扭转形势,该行去年巨亏73亿瑞士法郎,为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最严重的年度亏损,也是连续第二年出现亏损。该行预计,今年将继续录得重大财务损失,并且承认上述情况可能进一步加剧流动性风险。
不过,收购交易的最终敲定为这场48小时生死救援画上了句号。高临咨询分析师MaxGeorgiou当日称:“今天是2008年以来欧洲银行业最重要的一天,瑞银收购瑞信对整个行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事件不仅可能改变欧洲银行业的发展进程,还可能改变整个财富管理行业。”
由于正式收购消息在亚洲交易时段前宣布,而随后以港股为代表的亚洲股市并未领情,银行股拖累恒生指数一度跌破19000点之后,1月底开始至今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