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已成为全球共识。目前,锂离子电池需求快速扩张,中、日、韩等国家纷纷出台政策支持锂电池研发生产,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中国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乃至领跑的转变。
总部位于福建省宁德市的宁德时代,立足技术领先优势和供应链整合能力,以先进电池和风光水等可再生能源的高效电力系统,替代传统化石能源为主的固定和移动能源系统,并以电动化+智能化为核心,实现市场应用的集成创新,是全球领先的新能源创新科技公司。目前,公司已在全球设立十三大电池生产制造基地,五大研发中心,其中宁德基地和宜宾基地被世界经济论坛评选为全球灯塔工厂。宁德时代在材料研发、工程设计、智能制造、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等全流程进行技术创新,正引领电池业务向数智化加速转型。
面临“碳中和”全球行动,如何将ESG理念融入公司的经营生产、管理运营,在扩大产能的同时如何推动社会、行业、公司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海外ESG对公司加大出海的挑战有哪些,如何保持在锂电池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带着这些疑问,我们走进宁德时代。
连续六年
动力电池装机量全球第一
在“双碳”目标的引领以及新能源汽车、储能等旺盛需求的带动下,中国锂电池产业迎来快速发展,已在全球占据主导地位。据国内资讯机构EVTank发布的《中国锂离子电池行业发展白皮书(2023)》数据,2022年中国锂电池市场规模约660.8GWh,约占全球市场的69%,较2021年增长97.7%。
韩国研究机构SNEResearch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为517.9GWh,同比增长71.8%。其中宁德时代电池总装车量达191.6GWh,同比增长92.5%,全球市占率上升至37%。
储能是宁德时代的另一大业务亮点。3月10日发布的年报显示,2022年宁德时代储能营收449.80亿元,同比增长230.16%;同期储能电池系统出货量全球市占率达43.4%,比上年同期提升5.1个百分点,连续两年排名全球第一。
从跟跑到领跑,宁德时代的成功绝非偶然。宁德时代以创新为发展根本,建立了材料及材料体系、系统结构、绿色极限制造、商业模式四大创新体系,围绕电池安全、能量密度、循环寿命、续航里程等多个性能维度进行持续创新,仅用六年时间宁德时代就成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动力电池龙头企业,并连续六年夺得全球动力电池市场冠军。
进军美国市场
全球化布局提速
在推进技术创新的同时,宁德时代也在努力拓展海外业务。今年2月,美国福特汽车宣布在密歇根州投资35亿美元新建一座磷酸铁锂电池厂,宁德时代则接受了美国福特公司的合作邀约,将为密歇根州的电池工厂提供筹建和运营服务,并就电池专利技术进行许可。这标志着我国动力电池发展到达了新的高度。
进军美国之前,宁德时代在海外的工厂均位于欧洲,分别是德国图林根工厂、匈牙利德布勒森工厂,其中德布勒森地处欧洲核心地带,宁德时代位于此地的工厂靠近奔驰、宝马等客户的整车厂,有利于更好地响应欧洲市场的需求。
财报显示,2014年宁德时代营收不到10亿元,海外收入近1500万元,占比1.7%;自2015年起宁德时代出海规模呈翻倍式增长,2021年其海外收入高达272.42亿元,占总营收比重首次突破20%。2021年以来,宁德时代加速海外布局。2022年宁德时代出海规模再创新高,海外业务收入达到769.23亿元,同比增长182.36%,占营收比重提升至23.41%。
不过随着全球对ESG(环境、社会、治理)的关注度持续上升,宁德时代的出海难免会遇到一些挑战。
比如,欧盟通过了CSRD(《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指令》),并公布了第一批配套的ESRS(欧洲可持续发展报告标准)披露标准草案。基于此,宁德时代可持续发展总监潘学兴表示,在未来几年宁德时代将参考ESRS标准进一步完善ESG披露事项,提升ESG管理实践,以更加透明的姿态释放ESG的工作价值。另外,为应对海外市场碳排放政策,宁德时代持续推进全球碳足迹标准法规的统一互认,通过技术、管理创新等推进电池全生命周期降碳,再结合部分碳汇抵消措施,努力实现零碳电池。
E维度:
去年单位产品碳排放下降
电池是能量存储、转换、输出的关键基础设施,是实现碳中和的“牛鼻子”。
近年来,宁德时代的业务发展与全球碳中和目标紧密相连,并持续将ESG指标视为其核心竞争力。
从E(环境)维度看,宁德时代制定了绿色发展战略,以可再生能源和储能为核心实现固定式化石能源替代,以动力电池为核心实现移动式化石能源替代。减碳方面,公司采取绿色采矿技术、智能无人矿山、自建光伏、绿电直购等措施进行全生命周期降碳;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公司构建气候变化治理体系,通过治理、策略、风险管理及指标与目标管理四个维度的治理体系推动气候议题的管理;使用水资源方面,公司积极开展节水项目,提升水资源综合使用效益,减少耗水资源消耗量。
从实践成果来看,2022年宁德时代综合能源消耗强度与上一年基本持平,全年累计减碳44.72万吨,单位产品碳排放10.5吨二氧化碳当量/GWh,较上年下降近25%;光伏发电减少温室气体排放4.77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绿色电力使用比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