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摘要:
引言:3月7日,《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出炉,提出重新组建科学技术部,以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关键技术攻关。科创板自成立以来即面向世界科技前沿主战场,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拓展融资渠道、为国家安全与产业升级转型贡献资本市场的“温床”。
科创板“硬科技”定位思路之一:凸显上市包容性,未盈利企业友好。
(1)科创板创设五套“市值+财务”上市标准,全面、包容刻画企业的科创属性,同时,针对性设置红筹股特殊上市标准,其中,根据Wind数据,截至2023年2月,采用标准一上市企业数量最多,为410家,占总体的80.55%;未盈利企业数48家,占总体9.43%。
(2)2021年4月证监会发布《科创属性评价指引(试行)》,完善科创板“硬科技”的界定标准,形成新版“4+5”科创属性评价指标(新增研发人员占比超过10%)。
(3)科创板企业研发支出逐年上升,研发费用增速稳步提高。Wind数据显示,2022年3季度,科创板企业研发总支出(TTM)达到1264.32亿元,平均同比增速达到42.42%。
科创板“硬科技”定位思路之二:接壤国家战略科技,助力“专精特新”培育。
(1)科创板加大专精特新培育力度,打造“硬科技”企业聚集地。
2021年12月《“十四五”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规划》聚焦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从行业分布来看,Wind数据显示,科创板共计包含251家专精特新企业,占科创板企业总数的49.31%,集中分布在电子、机械设备和医药生物行业。
(2)科创板致力于打破“卡脖子”难题,国产替代加速。我国35项“卡脖子”技术涉及半导体、计算机、国防等多个重点领域。
2022年6月《关于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强化安全可靠技术和产品应用,切实提高自主可控水平”,推动国产替代进程不断加速。科创板硬科技企业分布集中,助力半导体、工业软件、医疗设备等国产化率较低的产业领域。
核心假设风险:宏观经济下行压力超预期,国内“稳增长”政策落地效果仍有不及预期风险;全球疫情仍存在反复的风险;全球经济修复可能不及预期;全球/中国通胀高位流动性可能边际收紧;中美贸易/金融领域的关系仍有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