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2023年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李克强总理代表国务院在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整体看,今年政策基调更强调“高质量”,不搞强刺激,GDP增长目标为5%左右,全年经济走向复苏。我们判断,当前股市仍处在牛市第一波上涨中,债市供给小增,短债先行。
1.政策基调:“高质量”优先
增长目标下调,强调“高质量”。今年GDP目标增速5%左右,较去年5.5%左右下调0.5个百分点。我们认为,目标下调也体现了“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考虑到去年基数较低,5%目标增速大概率能够实现,我们预计今年GDP增速或在5%-5.5%之间。但是增长目标下调并非意味着发展要求降低,而是更加强调“高质量”。对于总量政策,报告强调“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保持政策连续性针对性,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此外,2023年CPI增速目标3%左右,与去年持平。我们认为,整体通胀压力不大,服务业再通胀压力需要警惕。
财政“加力提效”:赤字上调,力度适度。对于财政政策的表述,从去年的“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调整为今年的“加力提效”。2023年财政赤字率拟按3%安排,比2022年提高0.2个百分点。今年赤字上调,反映了财政政策更加积极,但是考虑到去年财政收支矛盾较为突出,我们认为狭义财政的扩张力度相对适度。财政发力仍需依靠广义财政。今年拟安排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8万亿元,比2022年增加1500亿元。我们认为,今年专项债的发行节奏前置或将延续,但整体上更加注重高质量基建项目的投资。
货币“精准有力”:依靠结构化工具。对于货币政策的表述,从去年的“灵活适度”调整为今年的“精准有力”。报告强调,“保持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我们认为,今年总量宽松空间有限,逆回购、MLF政策利率调整的可能性比较低,5年以上LPR和房贷利率或进一步调整,存款基准利率也有降息空间。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更多依靠结构化工具,以此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支持力度。
房地产:保优质供给,不强刺激需求。关于房地产政策,在供给端,报告强调“有效防范化解优质头部房企风险,改善资产负债状况,防止无序扩张,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发展”。我们认为,供给端的调整主要是解救优质供给,而其它的供给可能面临出清风险。在需求端,报告强调“加强住房保障体系建设,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解决好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问题”。这意味着,在需求端更多是调整之前的限制政策,释放有效需求。我们预计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或将加快推进。这也意味着住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推进,住房供应结构持续优化。我们认为,对于住房供给主体,或从以往的开发商为主,未来向政府、开发商、长租公司等多主体转变。对于供给的形式,也将从单一的商品房为主向商品房、公共租赁住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共有产权住房等多渠道转变。此外,我们预计住房租赁市场会有更规范的引导,改善租赁市场发展滞后的局面。住房租赁市场或迎来发展机遇。
扩内需:消费是重点,投资靠内生动力。本次报告将过去“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提法改为“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内需的重视程度明显上升,且报告列出的今年八项工作重点中“着力扩大国内需求”位居首位。一方面,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了优先位置,我们认为,汽车、家电、家居、餐饮的消费恢复或将提速。另一方面,在投资领域报告强调“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要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国家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建设”。我们认为,为了实现高质量发展,投资更多依靠“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产业政策:发展和安全并举。产业政策仍然要“发展和安全并举”。在制造业,围绕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集中优质资源合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对于能源政策的理解,我们认为可以从三条线索出发。一是关注重要能源。“加强重要能源、矿产资源国内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二是推广新能源。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技术研发,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三是节能。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在互联网领域,延续积极信号。报告强调,提升“常态化监管水平”,“支持平台经济发展”。我们认为,一方面,平台企业的监管正式迈入“常态化、日常化”阶段,推动平台企业规范健康发展;另一方面,认可平台企业在引发展、稳就业的关键作用,未来或成为吸纳就业、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此次会议,将优化未来平台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提高平台企业发展的支持力度。
2.股市:稳增长下的复苏支撑市场向上
基本面和资金面望支撑市场继续向上。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当前“国内经济增长企稳向上基础尚需巩固,需求不足仍是突出矛盾”,因此今年要“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