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去年的“至暗时刻”后,2023年的钢铁产业正从盈亏平衡的新窗口探出头来。证券时报记者从多家钢企和钢贸商处确认,今年以来钢材价格试探性上涨频现,量价、开工率、库存等指标都出现向好趋向。
如果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推动上一轮钢铁产业实现困境反转的核心力量,那么并购整合则正在成为新一轮钢铁企业熨平周期的重要工具。今年被视为钢铁产业整合进一步深入的大年,原材料话语权、市场化技术创新、价格波动平抑,都被寄予厚望。
盈亏平衡新周期启幕,市场对持续性更为关注。
多数被访者认为,需求端的后续变化将决定钢铁市场运行动能与盈利成色。也有被访者表示,从供给侧改革开始,钢铁产业就进入“上挤下压”的新阶段。产能和需求双面夹击之下,钢铁企业如何在整合热浪和全国统一大市场大潮中顺势而行,将是摆在面前的重要课题。
进入盈亏平衡新区间
“2月公司螺纹纲贸易量突破万吨,螺纹市场需求已恢复到去年的七成。拉丝材需求也较好,今年华南地区月消费量同比增加了2万多吨。”华南地区一家从事北材南下业务的民营钢贸商对证券时报记者介绍。
上游钢厂也正在进入“金三银四”的传统需求旺季,多个品种量价齐升。河北某钢厂负责人李伟介绍,今年终端采购趋向活跃,公司螺纹钢价格反弹。“此前我们对高炉停产检修,今年闷炉再度点起,开工率回升。整体来看,产品综合报价比去年底上调了150元左右,4月报价多数平盘,也有品种小幅涨价,加上成本控制较好,多数产品已能实现盈亏平衡或盈利。”
全国钢铁市场也进入量价温和回升的新周期。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月下旬重点钢企粗钢日均产量222.02万吨,旬环比上升6.09%,同比上升6.8%;重点钢企钢材日均产量225.98万吨,旬环比上升10.01%,同比上升8.1%。兰格钢铁网数据显示,2月份,兰格钢铁全国钢材综合价格均值为4467元/吨,较上月上涨52元/吨;3月6日,均值再度上涨到4563元/吨,较去年底的涨幅已超过5%。
今年以来,我国制造业和建筑业PMI指数重回扩张区间,基建、地产、汽车、机械等积极因素都拉动了钢材需求。“存量和增量都在发挥需求端作用。比如基建投资,不仅有大量新项目开工,部分前期受疫情影响的建设项目,也在形成需求量,加上资金供应和财政政策的支持,今年钢材市场供需形势正在改善。”前述钢贸商表示。
这给去年业绩承压的钢铁产业带来了喘息机会。
2022年,中钢协重点统计会员钢铁企业总体营收65875亿元,下降6.4%;利润总额982亿元,下降72%。A股上市钢企中,2022年业绩预告的逾50家,除了3家预增外,12家净利预减,11家首亏,且亏损规模基本都在10亿元级别,部分钢企盈利水平创出十年最低。
这是上一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善了行业发展环境后,钢铁行业再次面临艰难局面。中钢协党委书记、执行会长何文波直言,去年中国钢铁行业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极为严峻,行业运行也遇到了较大的困难和挑战,整体呈现出需求减弱、价格下跌、成本上升、利润下滑的运行态势。
环保限产、成本高企、销量下滑,钢铁产业成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的折射镜。在资本市场中,钢铁股遭遇业绩与估值的“戴维斯双杀”,鞍钢、河钢、新钢、首钢等20余家公司市净率小于1。
“随着盈亏平衡进入新区间,笼罩钢企的阴霾正在消散,钢铁产业从至暗时刻的门口探身。”李伟表示。
整合大年
推升行业集中度
2022年,钢铁业整合马不停蹄,宝武控股新钢、鞍钢重组凌钢、沙钢收购南钢等消息纷至沓来。尤其是中国宝武和鞍钢集团两大巨擘的重组,演绎了产业整合“双生花”。
以中国宝武为例,通过联合重组马钢、太钢,多个年份一年并购一家千万吨级别的钢铁企业,使宝武跨入“亿吨时代”,坐稳世界粗钢产能第一的宝座。同时,宝武整合方向也从横向联合,向产业的纵深领域扎根,迈向深度整合新阶段。中国宝武董事长陈德荣曾表示,通过联合重组和专业化整合,宝武实现了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兼并重组使钢铁企业集中度不断提升,2022年钢铁行业CR10超过了42%,相较于2015年提高了8个百分点。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院长范铁军认为,大幅提升产业集中度,压缩市场主体数量,可以有效促进产业协调发展,增强行业自律能力,更好地应对市场需求变化,维护钢铁行业平稳运行。
兰格钢铁研究中心主任王国清也对记者表示,钢铁行业下行时期是整合重组的重要窗口期。这有利于减少无序竞争、平抑价格波动。同时,尾部企业整合也有利于其聚焦细分领域,提高对上下游的议价能力,从而弱化行业的周期性。
市场预期是,这种整合趋势将在2023年持续。论据之一是地方规划。以钢铁重镇唐山为例,到2025年,这里的长流程钢铁企业数量将控制到20家以内。
论据之二是产业规律。在市场竞争加剧、行业低迷的情况下,企业之间的盈利水平、负债率和抗风险能力将出现分化,兼并重组的步伐将不断加快。
钢企对于整合所带来的产业重塑充满信心。
宝钢股份曾在互动平台表示,未来随着行业CR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