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新能源汽车持续爆发式增长,提前3年实现《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中关于2025年新能源汽车达到汽车销量20%的目标。
3月5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
“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在今年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报告提出,围绕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集中优质资源合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强重要能源、矿产资源国内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加快传统产业和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着力提升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加快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完善现代物流体系。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提升常态化监管水平,支持平台经济发展。
汽车工业作为制造业代表性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当前,全球汽车产业正处于转型升级过程中,中国新能源汽车及智能网联汽车发展居世界前列,正走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今年多位汽车行业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建议和提案中,新能源汽车、高质量发展、出海、自动驾驶等是关键词。
要进一步缓解用户补能焦虑3月4日,在全国两会首场“委员通道”上,全国政协委员、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就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情况回答记者提问。
李书福表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国、消费国,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出口国。中国去年出口新能源汽车67.9万辆,同比增长120%。
他认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工业发展具有几个特点:第一,战略清晰、方向明确、目标具体;第二,执行、推广、实施非常严格,很有序;第三,中国新能源汽车始终围绕着绿色、环保、节能、可持续的生态链体系建设。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代表委员们提出多项新能源汽车相关建议,主要围绕提升企业竞争力、提升用户使用环节体验、鼓励车企出海等方面。
全国人大代表、长安汽车党委书记朱华荣在《关于保障新能源汽车健康协同发展的建议》中指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面向未来进一步由大做强仍然面临较多挑战。
在用户层面,充换电基础设施的布局尚不均衡,用户补能焦虑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在企业发展层面,电芯标准不统一导致重复投资、竞争加剧和缺芯贵电等因素驱动,新能源车企持续亏损,行业尚未找到可持续发展的盈利模式;在行业发展层面,市场结构不合理等多因素驱动导致行业增长动能转弱,预期新能源汽车行业市场增速将放缓;产业安全层面,关键原材料高度依靠进口,车规级芯片等产品国产化亟待破局,影响新能源汽车产业安全。
对此,朱华荣建议,加快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缓解用户补能焦虑。同时,推动动力电池标准化,加强下一代动力电池、芯片等技术攻关。建议推进动力电池标准化,对电压、形状、安装位置、接口等进行统一。此外,政策聚焦中端市场持续发力,促进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结构不断优化并加快推动锂资源等矿产资源开发布局。
全国人大代表、奇瑞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尹同跃则重点关注如何“促消费、固基建、补强链”,让新能源汽车成为中国经济强劲增长的新引擎。
他围绕当前电动汽车充电补能焦虑、电动商用车(重卡、大巴)换电难、动力电池上游核心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较高等行业痛点和难点,呼吁国家层面加强战略资源储备,提出规范行业充电标准、推广换电模式等建议。
全国政协委员、星星充电创始人、万帮数字能源董事长邵丹薇指出,新能源汽车迈向规模化发展阶段,但对应的充电网络等配套设施建设仍难以满足快速增长的新能源汽车使用需求,“车多桩少”问题突出。
针对当前我国充换电基础设施领域存在的问题,她提出加强充电设施服务平台的互联互通、推广科学高效的充换电模式、更新完善充换电设施技术标准、推动新能源汽车与电网协同发展四项建议。
为中国汽车出海提供便利我国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参与全球竞争势在必行。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给中国汽车出海带来新契机,但仍需政策护航。
在汽车贸易关税和进出口方面,尹同跃表示,2022年中国成为仅次于日本的世界第二大汽车出口国,汽车出口远大于进口。
他表示,目前,日韩政府在中国汽车主要海外市场所在国家均签订了自由贸易协定,日韩汽车企业因此享受更多的优惠政策,竞争优势非常明显,造成中国汽车品牌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平等地位。而在海外市场,进口国对所有国家汽车关税一致的情况下,中国汽车品牌则占有一定优势。
对此,尹同跃提出两点建议:一、目前中国进口整车基本都是高端小众车型,建议国家税务总局、海关总署等单位研究进一步降低整车进口关税,以便争取更加互惠的贸易政策,降低关税壁垒。二、商务部等部委加速与中国汽车出口主要市场所在国家和地区签订贸易协定或关税联盟,制定与汽车有关的关税政策,特别是拉丁美洲南方共同市场(南共体)、墨西哥、南非、欧洲国家。同时推进与已签订自贸协定国家的第二阶段谈判,将汽车纳入协定目录,加快汽车产品关税互减的进程。
“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集中面临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