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描述
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开幕会上做《政府工作报告》。
事件评论
定位:开局之年,新征程上百业待兴。从长期战略的视角看,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而从中期规划的角度来看,2023年既是十四五规划中期考核之年,又是新一届领导班子的开局之年。而回望过去三年,2023年也是疫情转段后重新出发的一年。站在全新的起点上,中国经济将开启新征程,2023年政策走向至关重要。
基调:行文从简,突出发展和安全。总的来看,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作为本届政府的最后一份报告,在展望部分从简处理,仅有3000余字。从展望部分的关键词频率来看,今年“发展”和“增长”的出现频率明显高于前两年,反映政策制定者追求高质量发展的积极态度。与此同时,“统筹”、“稳定”、“安全”出现的频率也明显增加,反映出“统筹安全与发展”日益成为政策制定的根本原则。
目标:稳中求进,两会定调全年目标。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全年GDP增速目标定在5%左右,较去年目标下降0.5个百分点。正如我们在前期专题中所强调的,5%是政策制定者的稳慎选择,反映了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目标下调并不代表稳增长力度不强。从2016年的经验来看,尽管经济增速目标同样审慎,但稳增长政策有力支撑了宏观经济。而在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之下,只有将量的合理增长与质的有效提升相结合,才能实现更高的发展水平。因此,经济增速目标的合理下调也是尊重规律、着眼长远的选择。需要注意的是,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同时预期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左右,目标较去年上调100万人。更高的就业增长目标,从侧面反映了今年经济增长的实效将只增不减。
提质增效,财政货币积极发力。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全年赤字率拟按3%安排,延续优化减税降费系列举措,并安排专项债3.8万亿。在5%的经济增长之下,保持赤字率稳中有升,将有效带动财政支出规模进一步扩大,支撑经济复苏转好。同时,专项债边际扩容,也将保证政府投资的延续性。相较去年,疫情对于工程施工的阻碍基本消退。在春季开工启动后,投资动能预计将逐步释放,拉动经济复苏。货币政策基调平稳,稳健的货币政策依旧强调“精准有力”,“保持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
产业:统筹兼顾,多维政策高位推进。在具体政策上,报告承继了二十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重要判断,关键政策的行文顺序也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相同,主要在部分政策的落实上提出了具体的落地方向。首先,在房地产领域,报告在建议部分未提“房住不炒”,且强调了“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考虑到本次报告的建议部分篇幅有限,“房住不炒”政策转向的概率较小,而积极支持购房需求或支撑“一城一策”保持偏宽状态。其次,在产业发展上,政策持续强调统筹发展与安全,一方面强调集中优质资源合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另一方面强调重要能源、矿产资源国内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再次,在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上,报告同时强调了“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推动外资标志性项目落地建设”等多个重点,支撑企业信心的态度明确。
此外,在地方政府化债问题上,报告延续了此前财政部和银保监会年度会议的重点,明确提出“优化债务期限结构,降低利息负担”的安排,预计年内地方债期限结构的调整将稳步展开。
展望:稳慎务实,政策重在承托复苏。总体来看,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稳慎务实,在“政策如何落地”
方面提供了更多增量信息。我们曾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点评中提出,政策今年主要起承托作用,经济复苏的动力还要看经济的内生韧性。聚焦当下,居民及企业部门的信心正在逐步恢复。我们认为,在政策连贯、目标明确的背景下,2023年中国经济将实现韧性复苏,全年经济增速预计在5.5%左右。
风险提示
美联储加息导致海外需求超预期走弱,拖累我国出口,制约经济复苏的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