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投资提示:
事件:截至2023年3月3日,508家科创板公司中除1家3月新上市公司外,其余507家均已披露2022年业绩,其中3家披露年报,505家披露业绩快报(含2家披露年报),1家披露业绩预告。
科创板“硬科技”属性显著,行业布局聚焦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医药生物、自动化等战略性新兴行业。截至2023年3月3日,508家科创板上市公司共覆盖16个申万一级行业,43个申万二级行业,其中市值占比前五的一级行业分别为:电子(31%)>医药(21%)>电力设备(16%)>机械设备(10%)>计算机(9%),合计占比高达87%,“硬科技”属性显著。
总量视角,科创板营收和利润同比增速环比下降,但本轮下行周期趋于尾声;同时以绝对水平看,科创板公司仍然能够在有诸多压力的2022年逆势实现业绩正增长,体现出其良好的韧性。科创板公司2022年营收总计12,052亿元,同比增长29%,归母净利润总计1,154亿元,同比增长8%。科创板剔除大全能源后(由于大全能源单个公司利润占整个板块接近17%,影响过大,故特别剔除),2022年营收总计11,743亿元,同比增长28%,归母净利润总计963亿元,同比下降5%。单2022年四季度而言,科创板公司实现营收3,572亿元,同比增长21%,环比增长19%,归母净利润实现252亿元,同比下降19%,环比下降11%。四季度利润下滑一方面与去年年末国内疫情管控方式发生重大变化,消费端和生产端都受到一定程度冲击有关;另一方面全球经济与科技周期共同下行带来的外需不足也对科创板公司业绩造成负面影响。尽管面临不小压力,但科创板2022年整体营收还是破了万亿,归母净利润破了千亿,营收和利润整体正增长也体现出其良好韧性。
科创50头部价值显著,营收及利润增速远高于板块整体。科创50成分股2022年营收同比增长43%,比整体板块高14个百分点,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36%,比整体板块高28个百分点。单2022年四季度,科创50成分股营收同比增长34%,高于整体13个百分点,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16%,同样高于整体35个百分点。科创50作为科创板领头羊,远高于整体的业绩增速更凸显其头部价值。
行业视角,新能源、医疗器械和自动化设备是推动科创板营收和利润增速上行的主要力量,而生物制品、部分TMT行业(如消费电子、光学光电子、计算机等)则对板块利润增速形成向下拖累。营收端,科创板营收增速贡献度前五的二级行业分别为:光伏设备(42%)>电池(32%)>半导体(10%)>医疗器械(6%)>自动化设备(3%)(括号后的百分比为营收或利润增速贡献度,下同),这五大行业共同贡献了科创板营收增速的92%。利润端,科创板利润增速贡献度前五的二级行业分别为:光伏设备(212%)>电池(50%)>医疗器械(23%)>轨交设备(10%)>自动化设备(9%),而受科技周期下行,利润增速贡献度为负的前五大行业主要集中在部分TMT领域:生物制品(-116%)>消费电子(-17%)>光学光电子(-17%)>计算机设备(-11%)>软件开发(-10%)。展望后续,尽管新能源赛道进入“内卷”时代,高增长或难以持续,但数字经济时代的开启为TMT业绩反转带来了确定性,这也是2023年科创板业绩回升的重要力量。
个股视角,近四分之一的科创板公司营收超预期,超五分之一的科创板公司利润超预期。以个股视角来看,共有126家公司2022年营收超预期(即实际业绩高于2022年年底朝阳永续一致预期,下同),108家公司利润端超预期,其中利润超预期的公司有21家来自半导体行业,13家来自化学制药行业,7家来自医疗器械行业,6家来自自动化设备行业,5家来自光伏设备,5家来自IT服务行业。高增长公司将近两成,板块个股业绩弹性大,成长性强。科创板公司共有七成营收实现正增长,五成利润实现正增长。具体而言共有11%的公司实现了100%以上的利润增长,有8%的公司利润增速落在50%-100%区间,即利润增速超过50%的公司有将近两成。
展望后续,科创板基本面有望于今年筑底回升,同时政策端对科技供给的重视也为“硬科技”属性突出的科创板发展带来战略性契机。根据朝阳永续一致预期测算,2023年科创板营收增速预期为27%,利润增速预期为26%,相比2022年利润增速8%大幅提升,盈利下行有望于今年筑底回升。另外,从政策端而言,中国经济从“土地财政”走向“数字财政”的过程中将越来越强调科技领域供给端的推动力量,“硬科技”属性突出的科创板公司在供给创新和供给自主方面天然具有广阔空间,中长期战略性配置价值突出。
风险提示:全球地缘政治风险升级,对我国科技攻关进程形成扰动;政策推进不及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