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在亚洲金融危机的余波中,中国公募基金悄然启航。25年来,我国公募行业从无到有,担负起为大众理财、为实体经济助力的重任。
经过25年快速发展,中国的公募基金管理规模达到27.25万亿元,产品数量破1万只,基金投资者超过7.2亿人,行业生态逐渐丰富,各类产品百花齐放。目前,中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和卢森堡的全球第三大公募基金市场。
回望过去是为了更好地迎接未来。中国经济稳步发展,居民财富迅速积累,大众投资需求日益增长,再加上新能源、人工智能、绿色低碳等新兴赛道的涌现,给公募基金行业发展带来了更多想象空间。一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公募新时代正在开启。
百花齐放
厚植丰茂生态
截至2023年1月底,我国境内共有基金管理公司142家,其中内资基金管理公司95家、外商投资基金管理公司47家;取得公募基金管理资格的证券公司或证券公司资产管理子公司13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1家。
公募基金诞生于初春时节。1998年3月5日,国泰基金在上海成立,3月6日,南方基金在深圳成立。这两家基金公司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公募基金行业正式拉开序幕。
彼时天气乍暖还寒,市场氛围却尽是火热,越来越多的具有前瞻眼光的人士投入公募基金行业,筹备建立新的基金公司。
“当时基金绝对是新生事物,很多人不知道基金为何物,我对基金也只知道些皮毛。7000万元注册资本金,十几个人、租用的500多平方米办公场地,这是创立华夏基金之初的全部家当。”公募行业元老范勇宏回忆起那段岁月仍印象深刻。
1998年至1999年,继国泰基金、南方基金之后,华夏基金、华安基金、博时基金、鹏华基金、嘉实基金、长盛基金、大成基金、富国基金等8家公司相继成立,这些也被市场称为“老十家”基金公司。
广阔的市场空间吸引各路资本争相入局公募基金行业。从早期只有内资证券公司可以设立基金公司,到中外合资基金公司的成立,到商业银行以及保险机构纷纷入局,再到专业人士也可以发起设立基金公司,基金管理人队伍不断壮大。
经过25年发展,公募基金管理人数量已突破150家。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月底,我国境内共有基金管理公司142家,其中,外商投资基金管理公司47家,内资基金管理公司95家;取得公募基金管理资格的证券公司或证券公司资产管理子公司13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1家。
作为25年的公募行业亲历者,中欧基金总经理刘建平表示,中国公募基金行业在发展初期,充分借鉴了国际经验,坚持“先试点、后立法”,不断总结、调整、规范。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和居民财富日益增长的大时代背景下,经过25年的快速发展,公募基金以专业创造价值,不断锻造和提升在投资研究、风险管理、产品创设、客户服务、品牌建设等方面的专业能力,已成为国内资本市场最重要的机构投资者之一。
政策的东风持续吹来。2022年4月,证监会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公募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指出,将积极推进商业银行、保险机构、证券公司等优质金融机构依法设立基金管理公司。调整优化公募基金牌照制度,适度放宽同一主体下公募基金牌照数量限制,支持证券资管子公司、保险资管公司、银行理财子公司等专业资产管理机构依法申请公募基金牌照,从事公募基金管理业务。
在易方达基金董事长詹余引看来,商业银行、保险机构、证券公司等不同市场主体设立基金管理公司或取得公募基金牌照,将大大扩充行业力量,也会进一步增加行业机构的多样性、差异性,形成更加多元创新、竞争融合、百花齐放的行业生态,提升行业整体的发展内涵与质量水平。
积极创新
品种不断丰富
截至2023年1月底,公募基金规模达到27.25万亿元,产品数量达到10607只。目前,公募基金已经涵盖了货币型基金、债券型基金、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及ETF、QDII、FOF、REITs等各类品种。
伴随行业生态日益丰富,过去25年,公募基金行业整体实现跨越式发展。尤其是2018年资管新规发布之后,公募基金规模和产品数量更是呈现爆发式增长。
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统计,截至2023年1月底,公募基金规模达到27.25万亿元,产品数量达到10607只。25年来,公募基金始终与资本市场紧密结合,积极创新,产品类型不断丰富,目前,公募基金已经涵盖了货币型基金、债券型基金、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及ETF、QDII、FOF、REITs等各类品种。
“我2001年进入公募基金行业,在20余载的从业经历中,亲眼见证了我国资本市场和公募基金行业的蓬勃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公募基金各类创新型产品的涌现不仅是中国资本市场发展进程与成果的缩影,也为整个行业不断注入新生力量。”华泰柏瑞基金总经理助理柳军称。
2012年,首只跨市场ETF——华泰柏瑞沪深300ETF成功发行。作为全程参与产品筹备的团队一员,柳军感慨颇多:“这只产品从酝酿到诞生,前后经历了5年多时间,虽然过程曲折,心态也有起伏,但公司上下始终保持着干好这件事的决心,可以说是举全公司之力。交易所、登记公司和券商的各个部门也进行了无数次的测试,每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