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终端品牌企业降价促销与经济复苏等因素推动下,消费电子行业小幅回暖,去库存提速。但据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多方采访了解,从出货量来看,目前手机市场增长仍然存在压力。今年第一季度,智能手机全球出货下行风险很大,助推市场需求全面回暖的更多积极因素暂未出现。
可喜的是,历经消费电子连续几年终端市场持续萎缩,纷纷启动新业务转型后,消费电子产业链中上游企业已逐渐摆脱对消费电子市场的单一依赖,新能源汽车、VR、AR、光伏、服务器等新业务正进入收获期,成为各企业业绩增长新动力。
已披露的2022年业绩预告或业绩快报显示,2022年消费电子产业链企业业绩普增,多因新兴业务实现了快速增长。
市场回暖加速去库存
“最近手机市场较去年年底有回暖,公司产品都卖得不错。这主要因为去年年底,很多人处于新冠病毒感染和‘阳康’过程,购买手机的人较少,这部分购机需求推迟到春节后。加上企业促销、经济复苏、疫情暂告段落,人们完全康复等又刺激了一部分购机需求,近期包括手机在内的C端消费市场都有所回暖。”近日,国内某主流手机品牌企业负责人告诉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
2月7日,鹏鼎控股接受机构调研时也表示,因为去年第四季度产业链受到疫情影响,导致客户出货节奏有所放缓,部分需求延续到了今年1月,所以1月销量表现较好。甚至有手机品牌负责人告诉记者:“公司产品不只是卖得好,而是卖爆了”。
新春过后,消费电子品牌企业开启“薄利多销”,苹果、小米等企业纷纷启动降价促销。2月5日起,苹果公司iPhone14系列新品在中国除苹果官网和天猫官方直营店外,其他渠道全面启动降价,最高降幅达800元/部。2月13日,小米集团宣布,512GBK60售价2999元起,与原售价相比降价300元。苹果、小米此举,在业界看来,既能促销、以价换量,又能降低库存。据悉,苹果降价活动开启首日,iPhone14Pro系列在京东迎来热销,销量环比降价前日均增长5倍。
IDC中国高级分析师郭天翔对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表示,受全球经济大环境、中国疫情、手机市场需求低迷以及新品iPhone14升级幅度较小等影响,苹果市场表现出现下滑,所以苹果只能在第一季度通过降价来刺激销售,这种方式主要通过降价让利给渠道。
天风证券知名分析师郭明錤近日表示,目前几乎所有Android品牌均面临因需求疲弱导致的高库存风险,小米库存高达12~16周,三星的全球手机库存(终端与零组件总和)预计要到6月才有机会降到合理水位。
“消费电子产业链库存实际上在去年四季度发布了一些新机之后,又面临新冠病毒感染高峰,所以行业抬升了一些库存,但年初以来卖得不错,库存在一季度会下降,可能上半年行业会持续去库存。”近日,国内某券商资深电子行业分析师对记者表示。
一季度及全年依然承压
行业去库存情况已开始反映在消费电子产业链上市公司一季度业绩上。环旭电子近日披露,受行业去库存因素影响,预计第一季单季营业收入同比减少约10%。
“整个产业链,无论是上游还是下游,因为库存调整周期的因素,对今年第一季度的判断都相对保守。”环旭电子高管表示,电子产业目前的库存调整会再持续一到两个季度,主要因为去年下半年开始,全球制造业在供应链压力缓解之后,开始积极消化积压的订单,但同一期间美国及欧洲的消费力,受到通货膨胀及升息的压抑,导致商品库存增加,随着市场所期盼的今年中国市场消费重启,将有机会缩短去化库存的周期。
展望未来,环旭电子表示,2023年,在电子产业上半年去库存、下半年需求恢复的状况下,景气度会逐季走高。“从出货来看,目前手机市场增长仍然存在压力,尤其是海外市场需求疲软,使得厂家库存问题不小。今年第一季度智能手机全球出货将下行的风险很大。”近日,全球权威市场研究机构Omdia分析师接受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采访时表示,2023年整个消费电子行业除少量新兴品类(VR、AR、MR)增长明显之外,成熟的品类诸如智能手机、平板、笔电、TV等需求增长预判并不会特别乐观,至少在2023年的上半年是这样。
Omdia分析师说,目前因为产能过剩,软硬件创新乏力,消费电子市场行情仍然受需求方主导,而世界格局的动荡、疫情影响、高通胀、自然灾害等影响了广大消费这的收入预期,消费信心以及可支配收入的分配比例,“我们还没看到助推市场需求回暖的更多的积极因素”。
“手机是一个存量市场,我不认为它会有一个很好的反弹或回暖,库存去掉了,回归常态就可以了,不要对行业抱有太大期望,消费电子产业链未来看点在新兴业务市场。”前述国内某券商资深电子行业分析师告诉记者。
产业链走出独立行情
权威机构数据显示,2022年全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12.1亿台,同比下滑11.3%。这是自2013年以来的最低年度出货量,其中中国市场销量同比下降19%,8年内首次跌破3亿部。厂商方面,2022年全年,全球手机市场前五及“others”出货量均同比下滑。
有意思的是,向来与终端市场唇齿相依的消费电子产业链中上游企业在2022年却普遍走出了独立的逆势增长行情,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