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证券报】
●1月全国吸收外资超千亿元中国仍是外商投资热土
数据显示,1月份,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达1276.9亿元,同比增长14.5%;折合190.2亿美元,同比增长10%。专家分析称,中国依然是外商投资兴业的热土,今年政策层面将更大力度促进外资稳存量、扩增量,中国对外开放的广度、深度和力度都将更进一步,中国市场对外资的“磁吸力”将持续增强。
●证监会启动不动产私募投资基金试点投资者首轮实缴出资不低于1000万元
近日,证监会启动不动产私募投资基金试点工作。试点基金产品的投资者首轮实缴出资不低于1000万元人民币。不动产私募投资基金的投资范围包括特定居住用房(包括存量商品住宅、保障性住房、市场化租赁住房)、商业经营用房、基础设施项目等。
●机制改革激发转融券活力全面注册制释放两融展业新空间
本次转融通新规从券源、约定申报方式、费率等方面优化主板转融券机制。新股上市首日即可纳入转融通标的证券范围,将主板“期限固定、费率固定”模式的转融券约定申报方式调整为市场化约定申报方式。业内人士认为,注册制试点以来转融通机制持续优化,有助于促进市场多空平衡,长期来看将推动两融规模扩容,打开券商两融业务新空间。
【证券时报】
●央企三年行动用业绩说话新一轮改革蓄势待发
据国资委统计,2022年,中央企业累计实现营业收入39.4万亿元,实现利润总额2.55万亿元。三年来,国有企业经营业绩稳步增加,发展质量有了显著提升。经营绩效的提升与完善市场化经营机制、“两非”“两资”清退、剥离办社会职能等密不可分。
●健全资本市场功能、促进房地产市场盘活存量证监会启动不动产私募投资基金试点
2月20日,中国证监会启动不动产私募投资基金试点工作,这是证监会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有关“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决策部署,健全资本市场功能,促进房地产市场盘活存量,支持私募基金行业发挥服务实体经济功能的重要举措。
●证监会开展全面注册制投资者教育专项活动
2月20日,中国证监会启动“全面注册制,改革向未来”投资者教育专项活动,引导投资者客观看待和理解全面实行注册制的意义和作用,理性参与投资。
【证券日报】
●LPR连续6个月“按兵不动”5年期以上品种仍有下调空间
2023年2月20日,1年期LPR为3.65%,5年期以上LPR为4.3%,均与上月保持一致,至此,LPR已连续六个月保持不变。专家表示,2月份LPR报价维持不变,主要与MLF(中期借贷便利)等政策利率维持不变、市场利率快速上行使得银行负债成本抬升、资负两端叠加作用下净息差进一步承压等因素有关。
●沪深交易所正式接收主板在审企业申请首日16家IPO项目获受理
2月20日,沪深交易所开始接收主板首发、再融资、并购重组在审企业申请,全面注册制进入实施阶段。沪深交易所网站信息显示,当日晚间,截至记者发稿,已有16家主板在审企业的首发申请获受理,沪市和深市分别有7家和9家。
●14部门联合发文力促春耕化肥保供稳价
2月20日,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14个部门对外联合发布的《关于做好2023年春耕化肥保供稳价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提出,化肥生产大省在组织电力市场交易时,要继续给予化肥生产企业倾斜支持,电力交易价格较本地燃煤发电基准价最高上浮不超过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