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证券报】
●商业银行资本管理规则迎大修构建差异化资本监管体系
时隔11年,商业银行资本管理规则迎来重大调整。银保监会、人民银行2月18日起就《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下称《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
●产业基金新风向:政策松绑吸引民间资本
近日,浙江省绍兴市财政局发布《关于印发绍兴市产业基金管理办法(修订)的通知》,对产业基金投资外地项目松绑。记者梳理发现,上述文件中,原先“择优投向本市项目,不得投资于市外项目”的表述已被删除。这意味着,今后,绍兴市产业基金的子基金管理人能够不受地域限制,自由选择优质项目,这将鼓励更多社会资本进入产业基金。
●地方债务风险化解传暖意城投债下沉策略或正当时
近期,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工作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无论是多地披露的超额度完成隐性债务化解任务,还是来自政策面对于守住地方债务风险底线的表态,都给城投债市场带来阵阵暖意。在此背景下,分析人士称,在“稳增长”的大背景下,大部分地区债务风险将得到有效控制,风险外溢可能性较低,此时采取城投债资质下沉的策略则能获得可观收益。
【证券时报】
●中国版“巴III”浮出水面银行差异化监管落地
中国银保监会、中国人民银行2月18日就《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这个办法旨在落实《巴塞尔协议III》要求,也就是中国版“巴III”。相较现行的《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办法》构建了差异化资本监管体系,使资本监管与银行资产规模和业务复杂程度相匹配,降低中小银行合规成本;同时,全面修订风险加权资产计量规则,提升资本计量的风险敏感性;提高信息披露标准,增强市场的外部约束。
●新三板挂牌门槛并未大幅提高
全国股转公司日前发布《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股票挂牌规则》及其他注册制相关配套规则,新三板注册制正式落地实施。有市场主体表示,本次“1+5”的财务标准似乎要求更高了,但是从实质上看,体现的是更加多元化、更具包容性,体现新三板、北交所一体发展。
●北交所今起实施做市交易
北交所做市交易今起实施,13家券商参与,涉及做市标的股票36只。这是北交所和新三板深化改革组合政策中的关键一环。记者了解到,为促进做市制度持续发挥积极效应,北交所将在业务上线后,积极推动北交所做市商资质扩容,适时完善包括借券做市在内的配套业务制度。
【证券日报】
●第三套上市标准被“激活”创业板向未盈利企业敞开大门
2月17日,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相关制度规则发布实施。其中,创业板第三套上市财务标准——“预计市值不低于50亿元,且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低于3亿元”正式启用,符合条件的未盈利企业能够在创业板上市。
●逾400单主板存量项目将平移市场资源向优质企业集聚
今日,沪深交易所开始接受主板首发、再融资、并购重组在审企业申请,全面注册制正式进入“施工”阶段。记者据证监会官网梳理统计,截至2月16日,主板首发、再融资、并购重组在审项目共计480单。其中,IPO项目288单,再融资项目186单,并购重组项目6单。从进度来看,如果剔除已经通过发审会未获得批文的项目,至少444单项目需要“平移”至交易所。
●第八批国家集采正式启动多个抗感染药品种竞争激烈
根据公布的药品填报范围,共有41个品种、181个品规的药品进入集采,如阿加曲班注射剂、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口服常释剂型、丙戊酸钠注射剂等,涵盖全身用抗感染药物、心脑血管系统药物、血液和造血系统药物、神经系统药物等治疗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