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入预制菜研发基地、探访VR工厂、参观上市公司“无人车间”、观摩培育钻石全过程、深入沙漠万亩光伏基地……近来,基金行业掀起了一轮轰轰烈烈的“调研直播”潮。
调研直播,简单来说就是基金公司将基金经理、研究员的调研过程以直播的形式呈现,带投资者“沉浸式”了解行业企业一线情况,深入科普行业知识、探讨投资前景与风险等。据证券时报记者统计,截至目前,行业内已经有天弘、汇添富、国泰、中欧、上投摩根、兴银等约20家基金公司尝试调研直播,由投研人员带领呈现调研一线的内容,并与投资者线上交流互动。
在基金直播边际疲软的当下,传统正襟危坐的说教式课堂已经很难吸引投资者持续观看,以调研直播为代表的创新型理财直播正在异军突起,占据观看榜前列,成为基金直播新的突围方式。
基金直播寻求突围之路
随着移动互联网日益普及、第三方基金电商销售平台飞速发展,直播早已成为基金公司开展产品推介和品牌营销的“标配”。据欢句数据研究院最新发布的《2022年金融业直播年度报告》统计,2022年140多家公募机构一共组织了44665场直播,比2021年的28285场大增57.91%。
一定程度上来说,基金直播仍然是抢占投资者注意力的眼球经济,但随着直播数量的大幅增加,直播观看量却开始呈下降趋势。道乐研究院数据显示,从2022年8月至2022年12月,机构在支付宝开展的理财直播场均观看量连续5个月下降,至2022年12月已经下降至10.6万次。
上投摩根基金副总经理郭鹏认为,基金直播是一个大趋势,各家公司都在做,但直播越来越多,边际效应实际上在递减。“基金直播缺的不是数量,而是有质量的、有可看性的内容,基金直播做到这个程度,必须要去突围了。”
基金直播如何突围?摆在基金公司面前的这一大难题,在近期出现了一种新解法——调研直播。
据道乐研究院统计,2023年1月,共有121家机构在支付宝开展1174场直播,平均每家机构直播9.7场,场均观看量为37.2万,这是理财直播场均观看量连续5个月下降后首次回升。而从单场观看量来看,排名靠前的直播中有多场为调研直播。其中,天弘基金的“走!一起去三亚调研吧”直播以781万观看量位居榜首,超过第二名近200万;富国基金的“实地调研:国货护肤品成长之路”和“实地调研:国货服饰新趋势”直播分别获得了503万、339万观看量;大成基金的“拆开新能源车给你看”直播观看量达到了316万。
蚂蚁财富平台数据显示,调研直播观众的平均停留时长是日常直播的2倍,多家机构调研直播的有效互动评论占比创年度新高;基金公司也靠优质内容收获了更多用户关注,单场直播新增订阅用户数是日常的3倍。
尝试沉浸式投教新形式
调研直播为什么能在众多基金直播中突围?“沉浸式”可能是它的关键法则。
不同于直播间正襟危坐的说教式课堂,调研直播把镜头转向了更为动态的实地调研过程,将基金公司、基金经理日常的调研内容,生动、真实地呈现给投资者,帮助投资者“沉浸式”了解行业企业一线的情况,深入科普行业知识、投资机会和风险等。
比如,上投摩根基金最近推出的关于预制菜的调研直播,吸引了不少投资者观看。基金经理叶敏带领投资者调研了预制菜的研发中心,并与特邀营养师进行了预制菜与传统手工做菜的厨艺竞技,仅直播当天的累计观看量便超过了60万,取得了相当不错的传播效果。
“投资者教育工作推进的一大难点,在于如何把专业性的投资知识以有趣且合规的形式传播给投资者。这次预制菜的调研直播受到不少投资者的喜爱,我认为主要是一方面在直播话题上贴合日常公众的兴趣,预制菜最近几年确实走入了‘寻常百姓家’,很多人也对预制菜未来的商业潜力感兴趣;另一方面,我们在直播形式上也设置了很多互动的环节,比如预制菜分类游戏等,直播的可看性更强,观众互动参与的积极性也更高。”郭鹏表示。
再比如,在1月份天弘基金的“走!一起去三亚调研吧”直播中,天弘消费组研究员们带领观众一起实地调研了三亚的各类消费场景,聚焦消费复苏下的投资机会。去年9月,天弘基金还曾经在地处内蒙古库布齐沙漠腹地的“万亩光伏基地”进行了一场调研直播,光伏企业管理人员、体验“户用储能”的当地村民、一线建设者、天弘基金研究员借此齐聚,为投资者系统性科普了光伏治沙、光伏惠农和光伏投资的“知识点”。
“理财直播的内容同质化比较严重,我们希望通过户外调研等形式做出差异化、有特色的内容。”天弘基金相关负责人指出,公司在日常运营与用户调研时发现,用户对于所投资行业现状、产业链以及行业投资逻辑等十分关注,且因行业信息获取受限,调研直播可以以沉浸式体验视角为用户传递更多投资信息,满足用户投资的信息需求。
对于调研直播,大部分基金公司更多地将其视为“沉浸式”投教的一种尝试。“调研直播可以把投资从‘冷冰冰的数字和文案’变成‘触手可及的一条条生产线、一家家实业公司’,让用户不单靠业绩的涨跌、排名的先后、产品的宣传文案去选基购基,而是基于对行业板块的更深入更直观的认知,来理解投资背后的逻辑,并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