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迎来全面注册制时代,注册制以信息披露为核心,本质是把选择权交给市场,改革的同时将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重塑市场生态。
全面注册制改革的制度设计有哪些亮点?全面注册制将为A股市场生态带来哪些新变化,又将为资本市场服务高质量发展打开一个怎样的新局面?制度还有哪些完善空间?带着这些问题,证券时报记者专访了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他在访谈中指出,长期来看交易制度还有优化空间,建议退市率可以逐年提高,以促进资本市场在优胜劣汰下的良性循环。同时,要构建新的发展格局,资本市场更应该加入到国际大循环中,提高国际化水平。
A股上市制度全面优化
证券时报记者:自注册制改革首次被提出以来,至今已有十年。十年间,资本市场一直在探索注册制改革的方向和路径,以及推出的时机,您如何评价带有中国特色的注册制改革探索之路?
李迅雷:全面注册制作为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建设的重要工作之一,其制度本身也充满“中国特色”,其中,一个最鲜明的表现在于:我国注册制的目的并不是简单地上市扩容,而是如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反复强调的,“要把好市场入口和出口两道关口,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这表明我们既要保持对公司上市的质量要求,又要淘汰落后的上市公司,只有做到有进有出、吐故纳新,才能实现资本市场的稳定发展。
全面注册制的“中国特色”还体现在对于上市公司所属行业具有明确导向。此前试点实施注册制的科创板,其推出的时代背景与国家战略决策选择,决定了其“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使命与任务,其主要支持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等六大领域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而对于金融科技、模式创新企业采取限制措施,对于房地产、金融、投资业务等企业采取禁止措施。创业板则更为关注“创新、创造、创意”和“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禁止产能过剩、学前教育、学科类培训、类金融业务企业上市;北交所也同样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企业,而对金融业、房地产等行业所属企业持不支持的态度。
证券时报记者:怎么看待注册制的全面推出?您最关注此次改革中的哪方面内容?
李迅雷:首先,本次全面注册制的启动把握了“一个统一”,即:统一注册制安排并在全国性证券交易场所各市场板块全面实行。本次注册制改革中,主板市场明确了“大盘蓝筹”定位,重点支持业务模式成熟、经营业绩稳定、规模较大、具有行业代表性的优质企业。
其次,针对不同上市板块设定“差异性”的多元上市条件。具体来看,在上市方面,核准制下的主板上市需要满足营收、净利润、现金流等财务指标,对于上市公司要求较为严苛,主板注册制则取消了无形资产占净资产的比例限制等要求,综合考虑预计市值、净利润、收入、现金流等因素,设置了“持续盈利”“预计市值+收入+现金流”“预计市值+收入”等多套多元包容的上市指标,进一步提升市场包容性。
也就是说,全面注册制不是简单的主板注册制,而是综合过去四年注册制试点经验对A股上市制度的全面优化。
我比较关心的是“入口和出口这两道关”方面。虽然随着全面注册制的推行,我国企业上市的门槛已经有所降低,但是这种放松仍然是“灵活式的放宽”。实际上,在2022年,全年有近300家被终止IPO的企业,其中因主动撤回材料而终止IPO的公司超过了90%。总体来看,我国对于企业上市的“入口关”把控依然设有底线,这可能也与我国当前投资者构成以个人投资者为主,以及我国投资者保护机制尚不完善等考量有关。
注册制功在长远
不要期望有立竿见影效应
证券时报记者:您怎么看当前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的意义和影响?有什么亮点?
李迅雷:从大国博弈角度来看,本次全面注册制改革进一步畅通资本市场发挥重要融资支持功能。站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高度,资本市场的全面深化改革,不仅关乎资本市场本身高质量发展,更是关乎大国战略博弈的走向。
因此,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新时代背景下,伴随全面注册制的推动,打造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已是当务之急。资本市场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要能更好地符合以下国家战略:持续升级资本市场高效配置资源的“枢纽”功能;完善畅通资本市场“双向循环”功能;助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及高端制造业的崛起。
全面注册制改革的亮点在于,它不是试点注册制的“转正”,而是全新的中国特色注册制,它为资本市场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保障。
证券时报记者:全面注册制改革是否会大幅提升IPO企业数量?市场生态将如何改变?会改变股市“牛短熊长”吗?
李迅雷:本次全面注册制必然会进一步提高资本市场发挥直接融资的作用。参考2007年股权分置改革、2012年创业板改革和2019年科创板注册制等经验。但是,我不认为这次全面注册制改革会大幅增加IPO数量,因为它要把好入口关,不仅对拟上市公司有诸多规模和盈利的要求,而且也设定了一批限制进入的行业,符合要求的企业并非会成批量地涌入。过去,某些企业为了获得上市,存在做业绩的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