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年伊始,全面注册制改革正式启动,这一改革将为中国资本市场和公募行业带来深远影响。
证券时报记者采访的多家公募基金普遍表示,前期注册制试点运行平稳、成效良好,当下全面启动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全面注册制将有助于市场生态进一步优化,优胜劣汰机制更趋完善。
多位基金行业人士认为,当前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具备有利环境,全面注册制有利于吸引成长性的新兴企业入市,行业配置和市场结构有望受益于新经济形态而得到优化。随着A股股票的定价更加市场化、专业化、透明化,股票市场的稳定性会变得更高,这也将进一步推动公募基金行业实现质量和规模双向提升。
时机:启动水到渠成
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是一种历史趋势,该项改革的全面实施是资本市场市场化程度提高的必然结果。
2019年7月,首批科创板公司上市交易,中国股票发行注册制试点正式落地。2020年创业板存量市场引入注册制,2021年北交所设立并试点注册制,我国资本市场注册制改革各项措施稳步推进。
根据证券时报记者统计数据,截至2023年2月10日,A股市场通过注册制上市的企业共1012家,总市值达9.5万亿元,占A股整体比例分别为19.9%、11.18%。其中,科创板、创业板、北交所通过注册制上市的企业分别有505家、417家和90家,市值分别为6.56万亿元、2.88万亿元和0.09万亿元。
当前,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具备有利环境。广发基金表示,2022年以来,资本市场各项制度、产品加速供给,注册制改革路径日益清晰。制度方面,上市规则修订、科创板引入做市交易商机制、新一轮三年行动计划方案出台、三大交易所修订上市委重组委管理规则等,监管多措并举建立良好市场生态。产品方面,中证500、创业板、深证100等ETF期权的发行,完善了对冲机制;生物医药、芯片、高端装备制造等指数ETF产品的扩容,为科创板带来了增量资金。
注册制探索一步一个脚印,走得非常扎实,当下开始正式全面启动也就显得水到渠成。招商基金研究部首席经济学家李湛认为,目前全面实行注册制的条件已经成熟,主要表现在:市场各参与方对注册制的基本架构、制度规则总体认同,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作用显著提升,相关法律和制度建设取得了重大突破,发行人、中介机构合规诚信意识逐步增强,市场优胜劣汰机制更趋完善,资本市场结构和生态显著优化等。
博时基金宏观策略部投资经理刘思甸也表示,当下股市环境相比去年有较大改善,从时机上来讲,目前全面启动改革也是一个比较合适的窗口。
变化:塑造投资新生态
全面注册制的推出是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的里程碑事件,资本市场生态将进一步得到优化,这种积极的变化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全面注册制的启动伴随着一系列配套措施的完善,比如信披制度、交易制度、会计制度以及事后惩戒制度等,市场更加法制化、规范化。”南方基金宏观策略部总经理唐小东向证券时报记者强调,全面注册制改革过程中,退市力度将进一步加大,保障市场生态的优胜劣汰,由此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的整体质量,促进资本市场的良性发展。
显然,全面注册制的推行也意味着未来将有更多“牛股”、“赛道冠军”进入A股市场和公募基金的股票池。建信基金研究部负责人田元泉认为,全面注册制有利于吸引成长性的新兴企业入市,行业配置和市场结构有望受益于新经济形态而得到优化,这也将进一步提升市场综合指数的“晴雨表”功能,更加准确表征宏观经济的变化。在新经济形态的注入下,指数有望实现长期慢牛的格局。
上海证券基金评价研究中心业务负责人刘亦千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全面注册制下资本市场定价将更加市场化,资本市场的定价效率和定价能力都将在市场化定价中得到持续提升,长期来看这有利于资本市场的波动水平下行,有利于上市公司总体质量提升。当然,市场定价效率和能力的提升,也意味着对投资者的专业性有了更高的要求,个人投资者在投资中处于竞争劣势,市场投资者结构机构化趋势不可避免,超额收益水平也将因市场定价效率提升而逐渐收敛。
全面实行注册制后,股票的定价也更加市场化、专业化、透明化。创金合信基金首席经济学家魏凤春认为,一是市场更加公开公正公平,市场的定价是透明的、可竞争的,即使偶尔失灵,监管部门也可以及时纠正;二是上市公司将会增多,实业和金融业互动机制逐步完善,投资者的选择将会更多;三是定价更加市场化、更加有效,之前打新等所谓制度红利,或将逐步消失;四是多元化的策略对投资提出了挑战,决策更加专业化,市场稳定性会更高,价值投资更加深入人心。
业内人士强调,全面注册制实施后,散户自主投资的难度将会加大,而以公募基金等为主的专业投资机构凭借深厚的投资研究能力积累,势必将掌握更多的A股市场定价话语权。A股投资者结构将进一步趋向机构化,已经成为市场共识。
准备:能力迭代势在必行
全面注册制的时代浪潮已经奔涌而来,多家公募基金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均表示已为此进行了相关准备。
招商基金表示,公司已较早开始关注全面注册制及其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