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以种为先。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必须继续牢牢攥紧农业“芯片”。在近日召开的第二届国际种业科学家大会上,院士专家分享了科研创新、成果转化、良种供应保障等种业全产业链的新突破,共议推动种业振兴助力端牢中国饭碗。
科技创新助力攥紧“当家品种”
科技创新是建设农业强国的根本动力。与会专家指出,在耕地和水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农业稳产增产的根本出路在科技。端稳中国饭碗必须加快科技自立自强,牢牢攥紧中国种子。
种质资源收集与保护、突破性品种选育、前沿育种技术研发……各个环节久久为功,我国现代种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节水小麦、优质水稻品种选育取得新突破,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6%以上,保证了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主要畜禽核心种源自给率超过75%,良种对畜牧业发展的贡献率超过40%。
中国工程院院士、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许为钢在会上发表演讲时引用了一组数据:1978年至2021年,我国小麦种植面积从4.4亿亩减少到3.6亿亩,但总产量从0.54亿吨提升到1.3亿吨。“我国小麦单产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单产提高对总产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他指出,要加强培育绿色新品种,为解决小麦生产面临的关键问题提供有力的品种支撑。
我国华北平原地下水超采严重,小麦生育期降水量严重少于需求量,节水高产小麦品种的选育具有紧迫性。许为钢说,我国育种工作者因地制宜育成“冀麦38”“石4185”“邯6172”等优异品种,促进华北形成现代节水高产小麦耕作方式。
育出更多好种子,必须加快育种技术创新。近年来,我国加快种质资源发掘利用,研发应用关键技术,开展全国优质米品种联合攻关,培育了一大批优质稻米品种。
我国南方双季稻区种植早稻多为籼稻,品质、效益偏低,多用于储备粮或工业用粮。运用分子精准设计育种技术,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家洋带领团队聚合高产、抗寒抗高温、抗病抗倒伏、长粒优质等优异性状育成了“中科发早粳1号”新品种。
李家洋介绍,新品种将提前两三个月把优质新粳米送上餐桌,帮助农民提高种植收益,助力南方各省提升口粮自给率。“我们通过水稻分子设计育种实践,培育了一系列高产优质新品种,为解决‘高产不优质,优质不高产’提供了有效途径。”
国际种业已进入“常规育种+现代生物技术育种+信息化育种”的“4.0时代”。多名与会专家指出,将现代生物育种技术、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和传统综合育种技术进行融合,能有效实现作物产量、抗逆性等性状的迅速提升,进一步提升种业竞争力。
“技术手段不断革命,传统物候周期限定的表型育种,正向破除时空制约的多组学综合育种拓展。”许为钢说,育种科研正融合表型组学、代谢组学、蛋白组学和基因组学等学科,以及高通量、数据、智能化等技术。
专家指出,在创新攻关持续推进,部分品种研发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同时,还需看到,我国在核心种源等领域还有相当的差距。当前,我国正开展十大主要粮食和畜禽育种攻关,促进水稻、小麦、大豆、生猪等重要农产品品种更新换代。
更多良种洒向广袤田野
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日前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与会专家对此充满信心,期待更多自主研发的好种子洒向沃野,助力提升农产品产量和品质。
大会期间,安徽新世纪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分别与南京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就高产抗赤霉病小麦新品种“南农999”和“中科166”的品种权转让签约,每个品种权及后期技术服务费达1000万元。
小麦赤霉病被称为小麦“癌症”,不仅造成严重减产,产生毒素还会危害人类生命健康。安徽新世纪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梁栋说,此次转让的小麦新品种在抗赤霉病能力上均达到中抗以上水平,相关品种推广将为小麦稳产、农民增收做出贡献。
好种子落地离不开育繁推一体化发展。作为种业创新的关键主体,企业正加快联结科技和资本,打通研发和市场。2022年,农业农村部遴选了69家农作物、86家畜禽、121家水产种业企业机构,集中力量构建“破难题、补短板、强优势”国家种业企业阵型,加快打造种业振兴骨干力量。
大会期间,第二届三亚国际种业博览会同时举行,突破式育种成果成为关注焦点。新广农牧有限公司展区吸引观众慕名前来,了解“广明2号”快大型白羽肉鸡品种情况。2021年底,我国自主培育的“广明2号”等3个快大型白羽肉鸡品种通过审定,品种性能与国际先进水平不相上下。
2017年,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首创的,基于“京芯一号”55KSNP育种芯片的基因组选择技术体系被应用到白羽肉鸡育种。新广农牧先后育成6个专门化白羽快大型肉鸡品系,筛选出了两个优秀配套系组合。目前,通过审定的“广明2号”正在加快产业化推广,该公司一年可扩繁生产1200万套白羽父母代种鸡。
立足商业化育种,科企合作走向深入。近年来,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团队每年通过国审品种30个以上。该团队长期与20多家种业企业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