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基金赚钱基民不赚钱”顽疾能否根治?
公募行业有着7.2亿基民、逾26万亿元管理规模。与规模之大、受众之广相比,“基金赚钱基民不赚钱”话题有着更高关注度。数据显示,2006-2020年这15年里偏股型基金指数累计涨幅达1295%,年化收益率超过19%。但截至2018年,最终盈利的基民仅有41.2%。招商基金总经理徐勇说到,招商基金统计2004-2021年公募基金投资者收益情况显示,无论货基还是非货基,基民收益率均低于基金名义收益率。
嘉实基金认为,追涨杀跌和没有以资产配置思路做投资是基民亏损的主因。南方基金表示,这反映了基金收益传导链条结构失衡,“追涨杀跌、情绪交易”导致收益损耗。宝盈基金的描述更为形象:基民在购买或了解某只基金时,净值很可能已处于阶段性高位,在市场波动、均值回归下基民会面临回撤风险,当持有者追高入场出现短期亏损后,又选择割肉离场。
徐勇表示,从更深层次看,资管机构、销售渠道、投资者三者利益不一致是根本原因,因为资管机构的管理费、银行等销售渠道的中间业务收入均不与投资者收益挂钩。
理财魔方创始人兼CEO袁雨来则指出,“基民不赚钱”隐含的是“普通基民不赚钱”,原因既在于投资需求和专业服务供给不匹配(高端客户如私人银行客户赚钱概率是比较高的),也在于普通基民对标准化资产风险收益和期限的认知不足,导致风险错配。
“此问题可能会长期存在,但近年在多方努力下已有所缓和。”创金合信基金副总经理黄越岷表示,基金投顾实践是改善基民持有体验不可忽视的力量。南方基金也提到,要坚定向买方投顾模式转型,同时优化产品侧供给,建立均衡配置、长期投资为主线的产品矩阵,提升基民持基体验。
在国投瑞银基金投资部总经理桑俊看来,投资盈利好比滚雪球,要有好的起点和长坡厚雪,但投资者要把握好投资起点是有难度的,投资者投资行为无法完全统一,但可通过合理制度来引导。比如基金公司通过考核机制来引导基金经理的投资行为,降低基金产品波动率,提高基民持有体验。投资者也要理性决策,即使是长期看好的投资方向,也切勿过度追逐热点。
徐勇认为,只有把“管理人与投资人利益分离”的产品销售模式转变为“管理人与投资人收益挂钩”的投资顾问模式,才能督促基金公司真正站在基民一方进行投资、销售和服务,但基金投顾业务、销售渠道对保有量的考核机制等刚刚起步,从根本上破除原有机制的惯性还需时日。袁雨来表示,把专业服务普惠化,并提供给普通基民,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在这方面,AI技术有助于精准识别投资者需求,实现财富管理“千人千面”。
2公募基金如何回归本源?
经常有基民抱怨“今年又贴钱打工了”“持基两年只求回本”“某某基金经理到底在干嘛?”基金亏损不仅给他们带来负面情绪,也损耗着他们的持基信心。因此,在“去或留”的困惑里,基民往往感到迷茫与无助。
前海开源基金直言,公募基金是居民和资本市场的连通器,居民金融知识欠缺,容易受市场影响,而资本市场的特点是短期波动大,但长期收益较高。好的基金产品应该着力解决这一适配问题,而不是复杂化。
“公募发展必须回归本源。”徐勇认为,基金公司要在客户端做好投资者教育和产品适当性匹配,把合适的产品销售给合适的客户,引导客户权衡好风险、收益、期限的匹配,改变追涨杀跌、赚小亏大、赎旧买新等情况,还应在资产端关注长期投资业绩、风险调整后投资业绩,实施长周期考核,限制风格漂移、高换手率等博取短线交易收益的行为,切实发挥资本市场稳定器和压舱石的功能作用。
桑俊表示,基金投资回归本源,一要提高中长期复合回报水平,增强持有人长期持有信心;二要做好大类资产和行业配置,控制回撤,优化扣除风险后的回报水平;三要通过产品设计来引导投资者预期,借助持有期、管理费优惠等设计来消化投资者可能面临的市场下行风险。
嘉实基金认为,基金公司要用行动和净值去帮助持有人真正做到长期持有,让基民把净值增长装入口袋。主要有四个要点:一是寻找最佳的风险调整后回报;二是投资基本面本身波动偏低的行业;三是在行业中寻找优质公司;四是强调估值的作用。
博时基金首席权益策略分析师陈显顺认为,基金投资是资产配置的关键部分,会受宏观环境、资产轮动等因素共同影响。基金收益源于上市公司盈利改善,而非市场波动带来的估值抬升。公司盈利改善是中长期趋势,基金也需要较长的投资周期。基金行业和持有人都要具备“赶考”的清醒与坚持,以长时间维度扎实地跟踪企业变化。
诺安基金华北营销中心总经理杨晓杰说到,近年来各大公司从投教活动、发行持有期基金、公司和基金经理自购等方面努力提高投资者的持有信心,这些工作未来仍需坚持。中融基金也认为,基金公司应在投教方面精耕细作,采取更容易被接受的方式,而非单一抽象方式来提高基民投资认知。要在投资理念倡导上持续深入,努力把基民错误的基金投资方式减到最少。销售服务引导也是关键,如果投资者利益与基金公司的一些营销计划出现阶段性差异,基金公司应负起一定责任,做真正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