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金融数据整体偏低,社融增速明显下滑,背后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疫情的冲击,12月疫情处于“闯关”阶段,人口流动、经济活动均受到一定影响;房地产的中长期下行压力,这部分主要是由我国房地产行业因素决定,从12月高频数据来看,地产需求依然偏弱,政策推动作用有限,还需要继续加码政策;居民和企业的信心恢复需要一定的过程。
从结构上来看,除了企业和居民中长贷分化外,居民贷款和居民存款也呈现明显分化。12月居民贷款同比少增近2000亿,居民存款同比多增1万亿。存量增速上,居民贷款同比增速降到5.4%,居民存款同比增速则上升到17.3%,背后是居民部门主动降杠杆的趋势。
不过具体来看,居民存款的大幅多增,并不意味着居民就有较高的“超额储蓄”。这是因为存款仅仅是居民诸多财富储藏手段中的一种而已,相较于预防性储蓄的增加(居民收入-居民支出),实际上居民存款多增更多是居民其它渠道的储蓄再度“搬家”回到存款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在疫情之前的2018、2019年就已经出现,所以没有疫情冲击,居民存款可能也会在2022年出现高增长的情况。此外,房地产市场的不景气,居民增量收入的储藏渠道又有限,也是存款多增的重要原因。因此,即便接下来疫情影响逐步消退,存款增加对消费的拉动作用或不能太高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