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在于振兴制造业。
据21世纪经济报道统计,除北京、上海之外,目前全国29个省份已召开地方经济工作会议,并在部署2023年经济建设过程中从不同方面强调“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其中,广东、山东、河南等省份将制造业作为重点,提出建设“制造强省”、“制造业当家”等。浙江、河北等地则是积极谋划集群培育工程,培育产业龙头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新生态。
工信部部长金壮龙近日在接受媒体访谈时表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在于振兴制造业。工信部在新的一年将重点抓好重点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深入推进产业基础再造,巩固优势产业领先地位,狠抓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加快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等五个方面工作,锻长板、补短板、强基础,全面提升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
受访专家表示,各地在推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过程中,要全力推动各个产业的创新能力,不能一味求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同时,要注重与传统优势产业的协同发展,为制造业转型升级增加新动能。坚持发展与安全并举,打造韧性安全的产业链供应链。而且,各地在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时要避免区域间重复建设,需要坚持差异化发展战略,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深度融合,为产业体系现代化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多地争当“制造强省”广东省在2023年1月3日召开的省委经济工作会上提出,要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推动制造强省建设迈出新步伐,紧紧抓住产业项目、工业投资、产业平台,加快实现产业体系升级发展。
无独有偶,河南、天津、江苏等制造业优势地区也提出建设“制造强省”、“制造业立市”、“巩固制造业优势”等说法,将制造业提质升级作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抓手,保障当地工业经济平稳运行。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部副主任白明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广东、江苏等沿海省份兼具制造业大省和外贸大省的特殊地位,在统筹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方面独具优势。目前全球经济下行的大背景下,各地可以凭借其优势产品打开国内外销路、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顺滑切换,接下来应当加快制造业强省建设,为2023年经济的平稳运行,乃至新时期打造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
浙江大学北京研究院副院长、经济学教授宋华盛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制造业对各个地方而言是经济压舱石,而且制造业的产业链条较长,能够发挥较大的带动作用,通过溢出效应带动上下游产业链。纵观各地的产业政策,都把培育壮大优势产业作为重中之重,各地的特色产业结构只有建立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形成要素与技术积累,保障产业持续盈利,从而更顺利地实现产业升级。没有优势产业链作为主框架支撑,区域现代化产业体系就难以真正形成。
比如,山东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聚焦高端装备、现代轻工纺织、高端化工等“十强产业”,高水平谋划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江苏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将聚焦重点产业链、优势产业链、卓越产业链,供需两端发力,其电子制造、新能源装备、生物医药等产业目前已经具备了全球竞争力。广东省对消费电子、汽车、家电等传统优势产业的支持举措也频繁出现在2022年的一系列稳增长政策之中。
不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副部长许召元提醒,传统产业技术较为成熟,不少技术已经内化于机器设备中,通过加快技术进步来降低成本,拉大与后发国家差距的空间也有限。而新一轮产业革命和科技变革是我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难得机遇,也为解决我国传统产业升级和保持国际竞争力提供了重要途径。
许召元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虽然我国在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不同地区、不同类型企业发展水平仍有较大差异,大量的传统产业仍需要继续推进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改造。此外,面对全球绿色低碳发展大趋势,要深入实施绿色制造工程,积极推进下一代绿色材料及工艺技术的颠覆性创新,以绿色智慧产品、绿色智慧工厂、绿色智慧工业园区、绿色智慧供应链为重点,探索绿色智能制造创新发展之路。
减少低水平重复竞争与此同时,工信部也指明了加快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的具体方略。比如,加快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物联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实施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专项行动,研究制定未来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加快谋划布局人形机器人、元宇宙、量子科技等未来产业。
各地也在积极布局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抢抓未来产业的发展先机。河南省立志要构建全国算力高地,全链条壮大数字核心产业,打造国家级数字产业集群,同时重点培育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引导产业链式集群发展。
浙江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浙江省将在2023年继续实施“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工程,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现代消费与健康、绿色石化与新材料等4个万亿级世界级先进产业群,培育15个千亿级特色产业集群,聚焦“互联网+”、新材料等前沿领域,重点培育若干高成长性百亿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