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中国式现代化西安实践的新命题,作为国家中心城市,西安扮演的不仅是省会城市的角色,还肩负着西北地区主要增长极与“领头羊”的责任。
面对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新命题,西安这座千年古都将如何探索实践?
2022年12月27日,中国共产党西安市第十四届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下称“全会”)拉开序幕。
这场会议对西安市未来发展意义非凡。全会总结了西安市2022年工作,同时部署2023年工作,其中重点提及未来一年八大工作,包括现代化产业体系、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科技创新动能、生态环境质量等多个方面。
值得一提的是,全会还通过了《中共西安市委关于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西安实践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的决定》。
会议现场,陕西省委常委、西安市委书记方红卫指出,2023年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西安实践的破题之年。
“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更好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方红卫强调,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西安实践迈出坚实步伐。
产业聚力托起万亿经济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支撑,是实现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做出了明确规划,同时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明年经济工作时强调“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如何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是西安绕不开的必答题。
对此,上述全会现场,西安市委副书记、市长李明远也强调,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做大做强支柱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做优生产性服务业,加强产业链招商。
陕西工业体系完整,是我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要把重点放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上,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做实做优做强,构建具有陕西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陕西省社科院相关专家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西安工业门类覆盖面全、基础较好,但是现代产业体系弱是关键痛点,同时工业规模、布局及产业链方面仍待进一步改善。瞄准经济结构及产业结构的关键痛点发力,进一步完善现代产业体系是西安经济实现质量双增的关键。
立足现状,锚定目标。近年来,西安出台《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市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着力构建“6+5+6”先进制造业体系。其中包括以汽车、电子信息制造等为核心的六大支柱产业,以人工智能、增材制造等为核心的五大新兴产业和以现代金融、现代物流为核心的六大生产性服务业。
陕西省政府决咨委咨询委员、西安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曾昭宁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西安积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尤其对支柱产业的大力引导和支持,体现出实体经济做优做强的期望。西安工业结构层次较高但总量仍有增长空间,同时产业集群较多但布局还可进一步优化,完善产业配套、促进两链融合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步骤。
伴随着西安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推进,六大支柱产业呈现出大幅增长态势。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六大支柱产业同比增长23.3%,汽车、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增速分别达到30.6%、29.1%和32.1%。其中,汽车和电子信息制造两大产业规模分别达到1224亿元和1277亿元,成为全市工业经济核心增长极。
德创未来汽车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德创未来”)是陕汽控股发展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的战略承担主体。该公司集“政产学研用金”全要素融合,由西咸新区泾河新城管委会、汽车产业上下游公司及运营团队合资成立。德创未来执行董事、总经理王钊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就电动车领域而言,目前本土产业链配套率仍有提升空间。比如,部分核心零部件发动机来自于山东,我们自己产品集中在变速器等。未来想要打破这一现状,在本土实现整车及全部零部件生产,产业链配套需要进一步完善。”
针对下一步产业发展目标,前不久印发的《西安市“十四五”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规划》(下称“十四五”工业规划)中,对“十四五”期间重点产业发展方向、目标等方面作出详细解读。比如,实施产业“倍增”计划。具体来看,至“十四五”末,西安市六大支柱产业规模预期将达15110亿元,年均增速预期将达21.2%。同时,新兴产业与生产性服务业预期规模分别为2000亿元、5600亿元,前者预期年均增速将达38.7%。
针对2023年产业发展方向,上述全会也提出,要着力壮大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锚定产业强市目标,优化产业政策实施方式,建好产业生态促进价值实现,用足用好科技赋能,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壮大成势,构建更高水平现代化产业体系。
创新动能激发城市科创活力如何激发城市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与活力,进一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从深圳、杭州等城市发展的经验来看,创新驱动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素。”曾昭宁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深圳的固投比西安还低,但创造的GDP超过了陕西全省。”
曾昭宁表示,杭州、深圳的投资与GD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