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真好!”深圳湾口岸,张女士刚刚从香港返回内地。虽然拖着重重的行李,但她的脸上依旧洋溢着笑容。
1月8日起,深港口岸分阶段有序恢复内地与香港人员正常往来,这是一个期待已久的时刻。证券时报记者注意到,不少深圳和香港市民将恢复通关形容为农历新年前的“最大喜讯”。大家因为两地生活逐步恢复正常感到振奋,也对未来发展充满期待。
“欢迎回家”
根据安排,深港口岸于2023年1月8日起分阶段有序恢复内地与香港人员正常往来,其中第一阶段恢复运行的口岸包括深圳湾口岸、福田口岸、文锦渡口岸、蛇口口岸、机场福永码头。为确保通关初期口岸运行畅顺,蛇口口岸、机场福永码头通过售票机制管控;3个陆路口岸通过预约系统安排每天出境旅客人数,第一阶段每日最多可有5万港人北上进入内地。除陆路口岸外,海、空及港珠澳大桥的4个香港口岸也正常开放,按照运力计算,预计每日单向有1万港人可以进入内地。
据了解,深港两地会在实施通关后一星期内(不迟于2023年1月15日)就第一阶段的整体实施情况进行分析。在双方形成一致意见基础上,再研究安排实施第二阶段恢复通关安排。
恢复通关首日,记者分别前往深圳湾口岸和文锦渡口岸实探,口岸现场人流涌动,井然有序,恢复了往日火热景象。在入境大厅广场处,“欢迎回家”的标语显得特别亲切,口岸方面也给从香港返深旅客准备了小礼品,包括防疫包、玫瑰花和交通指引等。不少旅客及香港居民在入境后都在留言板上写下了自己的通关感受和祝福。
“三年没回老家了,我的心情很激动,小朋友特别开心。”张女士带着全家人从香港回内地,她非常想念在韶关老家的父母,“今天整个过关过程很顺畅,大概20分钟就通关了,交通接驳也挺清晰挺方便。通关预约也非常方便,几分钟就搞定。”
“我要回去重新把店面搞起来!”在文锦渡口岸,记者见到曾在深圳经商的陈先生。前几年,他在深圳罗湖东门开了一家面包店,但受到疫情冲击后店铺暂时结业。“现在恢复通关,加上疫情防控措施优化,相信深港之间人流、物流、资金流都会再次加速流动,未来大湾区机会无限,所以我决定回去把店面重新搞起来。”
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李家超8日也在社交平台发文表示,看见整体出入境情况顺畅,市民都能顺利、有序“过关”到内地,看到市民逐渐恢复到疫情前的正常生活,感到非常欣喜。他在5日举行的记者会上表示,与内地通关对香港经济的提振作用非常大,经济方面引申出来的两地人员交往增加和周边经济活动都会变大。
对经济加速复苏至关重要
证券时报记者采访多位在港经商的人士,他们都认为恢复通关对香港经济加速复苏至关重要。
说起通关,就不得不提及旅游业。香港旅游发展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全年访港旅客人数仅9.1万人次,2022年前9个月情况有所好转,旅客人数回升至逾12万人次,但较疫情前每年逾四五千万人次的访港旅客数量相差甚远。恢复通关后旅客数量的“爆发增长”趋势不容小觑。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港澳及区域发展研究所副所长谢来风表示,恢复通关将对香港的经济发展带来积极正面的影响,首先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对香港旅游消费领域的刺激,虽然现在第一阶段通关安排是有限额的,但后续会逐步开放,随着大量内地居民去香港旅游消费和探亲访友,香港零售消费领域将得到提振,这些领域正担负着香港就业市场的较大份额,恢复正常通关后也有利于香港就业市场的复苏。
此外,恢复通关对香港的进出口贸易也将带来提振,通过口岸运输会更加便利。“不仅如此,恢复正常通关也将提振香港许多重要的产业领域,比如香港目前很重视的科技创新,之前因为疫情的关系很多科研人员无法顺利往来,恢复通关之后两地科研合作交流将加强,香港最近也公布了创新科技发展的蓝图,对于这份蓝图的实现,恢复通关就是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另外,专业服务领域也是香港很有优势的产业领域,通关之后法律、咨询、会计、商务等领域的专业人士就可以更加便利地往来香港和内地,内地乃至全球的投资者对香港的投资都会逐步恢复。”谢来风表示。
IPG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表示,香港作为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与旅游中心,高度依赖人员跨境自由流动与交往,香港的旅游业与零售业又高度依赖内地市场,因此香港与内地的通关对于香港旅游、零售为主的服务业的促进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同时对于香港金融服务、资本市场发展的支持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
通关也有助于提升内地来港上市企业的便利度。普华永道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全年香港市场IPO集资活动有所放缓,截至去年11月的年度集资金额为879亿港元,预计全年为1056亿港元。不过,港股市场并不缺亮点,比如医药企业上市热情不减,“中概股”回流趋势延续,多家公司在港交所实现了双重主要上市,港股特殊目的收购公司(SPAC)上市机制平稳起步等。普华永道预计,2023年全年香港市场IPO集资额有望回升到1800亿至2000亿港元。
深港融合发展再提速
恢复通关后更多深港两地深度融合的故事即将上演。如何抓住这波跨境“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