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法治兴则市场强,法治衰则市场弱。
刚刚过去的2022年,中国资本市场法治建设既有填补空白的制度出台,也有提高落地可行性的法规成文;既有接轨国际化的探索,也有司法体制的创新。投资者保护力度也因此不断加强,投资者权利救济渠道得到进一步畅通。只有持续提高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法治水平,才能增强资本市场的韧性与活力。
资本市场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法治的保驾护航。
2022年,国内资本市场在提高直接融资比重、高水平对外开放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与此同时,在推进法治化进程方面,资本市场也迎来了新突破。
证券时报记者通过对2022年度资本市场中发生的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法律事件进行盘点,以此记录历史进程中资本市场的另一面。
最高院:
定调证券虚假陈述
2022年1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证券市场虚假陈述侵权民事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下称“《规定》”)正式颁布实施。《规定》进一步细化和明确证券市场虚假陈述侵权民事赔偿责任的构成要件及追究机制等各项主要内容。《规定》看点颇多,主要有五方面:
第一,取消原司法解释规定的行政刑事前置程序,及时全面保障受损投资者诉权。
第二,明确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重大遗漏、未按规定披露等虚假陈述行为的界定,规定预测性信息安全港制度,对虚假陈述认定中实施日、揭露日、重大性和交易因果关系等关键内容进行优化完善,有利于司法实践操作。
第三,细化对董监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独立董事、保荐承销机构、证券服务机构等主体的过错认定标准及免责抗辩事由,回应市场关切并稳定市场预期。
第四,强化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责任以实施精准“追首恶”,规定重大资产重组交易对方的责任以规制“忽悠式”重组,追究帮助造假者责任以遏制虚假陈述行为的外围协助力量,阻却保荐承销机构等补偿约定以促成其全过程勤勉尽责,压实相关责任主体的责任。
第五,优化基准日及基准价制度,在传统诱多型虚假陈述的基础上补充规定诱空型虚假陈述的损失计算方法,规定多账户交易损失计算的处理方法,明确损失因果关系认定相关内容,系统完善损失认定规则。
《规定》的实施,是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项成果,标志着我国证券虚假陈述诉讼开启新的时代,有助于提高资本市场违法违规成本、督促市场参与各方归位尽责、畅通投资者权利救济渠道。
期货市场:
三十年发展首迎大法
1990年,随着郑州粮食批发市场开业,中国期货市场发展正式拉开序幕。三十多年间,中国期货市场从无到有,从弱到强。2022年4月20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期货和衍生品法》(下称“《期货和衍生品法》”),期货市场开启新的篇章。
《期货和衍生品法》重点规范期货市场,兼顾衍生品市场;加强市场风险防控,维护国家金融安全;构建交易者保护体系,加大普通交易者保护力度。同时,发挥期货市场功能,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比如专门规定采取措施推动农产品期货市场和衍生品市场发展,引导国内农产品生产经营。
在总结提炼既有经验的基础上,《期货和衍生品法》为改革创新预留空间,比如在品种上市机制、期货公司业务范围、保证金多样化等方面做出了创新性安排。
此外,《期货和衍生品法》构建期货市场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制定填补涉外期货交易法律制度的空白,明确了法律的域外适用效力。同时,对国务院期货监督管理机构与境外监管机构建立跨境监管合作机制,进行跨境监督管理的框架和原则做了安排。
《期货和衍生品法》的出台,标志着我国期货市场法治化建设迈上新台阶,为打造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的期货市场提供法治保障,对活跃商品流通、防控金融风险、提高企业风险管理水平、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美审计监管合作:
取得实质性进展
近年来,中概股面临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颇不理想,自2020年美国出台《外国公司问责法》后,多家中概股公司被列入有退市风险的清单。这背后与中美跨境审计监管博弈相关,双方主要聚焦点在中概股是否应该把审计底稿交给美国监管机构。
在历时多年的“审计底稿”博弈后,中美两国在审计监管方面终于实现历史性突破。2022年8月26日,中国证监会、中国财政部与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PCAOB)签署审计监管合作协议,合作协议范围包括协助对方开展对相关事务所的检查和调查。其中,中方提供协助的范围也涉及部分为中概股提供审计服务且审计底稿存放在内地的香港事务所。同时明确协作方式,美方须通过中方监管部门获取审计底稿等文件,在中方参与和协助下对会计师事务所相关人员开展访谈和问询。
2022年12月15日,PCAOB发布报告,确认2022年度可以对中国内地和香港会计师事务所完成检查和调查,撤销2021年对相关事务所作出的认定。
PCAOB对中概股的会计师事务所完成底稿审查,具有标志性意义,业内普遍认为这意味着中概股退市风险得以消除。随着中美审计监管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