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1年12月获准参与证券出借业务以来,保险版融券业务已开闸一周年。一年来,行业有何实践尝试?交易对手方主要是谁?未来空间如何?证券时报记者就此专访了国寿资产、人保资产等已开展融券业务的头部保险资管公司。
当前融出券种债券为主
2021年12月3日,银保监会发布《关于保险资金参与证券出借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下称“《通知》”),正式放行保险资金参与境内外证券出借业务。从公开信息可以看到,保险机构在这一年中针对这一业务开展的些许动作。
2022年3月24日,上市公司中国人寿公告,董事会已审议通过议案,该公司将委托中国人寿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下称“国寿资产”)开展境内证券出借业务。
2022年6月10日,经过前期大量准备工作,中国人保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下称“人保资产”)和交通银行的首笔债券出借业务交易成功完成。
数据显示,中国人寿和中国人保均为国内万亿级保险公司。其中,中国人寿2021年末投资资产规模已达4.7万亿元,债券配置比例为48.20%,股票和基金(不含货币市场基金)配置比例为8.75%;中国人保2021年末投资资产为1.2万亿元,债券投资占比40.7%。
2022年12月,人保资产相关人士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该公司出借的债券规模达30.7亿元,涉及的债券主要为国债、银行永续债、银行二级资本补充债等债券品种。未来,人保资产将根据业务发展需要,在有效控制借贷风险的前提下,逐步扩大债券出借的交易规模。
“目前,公司债券出借业务稳步开展、有序推进,主要融出券种是保险机构优势持仓的中长期利率债。”国寿资产有关人士也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随着交易的持续拓展,其他一些债券出借的需求也在陆续对接中。
交易对手选择思路明确
考虑到保险资金开展融券业务的风险,《通知》对于交易对手即证券借入人也有严格规定。例如,保险机构参与境内债券出借业务,应当选择符合条件的证券公司和商业银行作为债券借入人,并实施严格的准入管理。
借入人为证券公司的,其上一会计年度末经审计的净资产不得低于60亿元人民币,最近一年分类监管评级不得低于A类;借入人为商业银行的,其上一会计年度末经审计的净资产不得低于100亿元人民币,或者已在境内外交易所主板上市。
人保资产介绍,目前证券出借的交易对手主要为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为控制债券借贷业务交易风险,该公司对交易对手进行了严格要求:一是必须符合银保监会《通知》要求;二是必须符合中国人保集团内控制度规定,交易对手必须为集团交易对手正面清单中的主体;三是必须在《中国银行间市场债券借贷交易主协议(2022年版)》签署备案名单中。
国寿资产方面表示,对于交易对手的选择,公司严格遵守银保监会《通知》的相关要求,建立债券出借业务交易对手白名单。白名单的标准既符合监管《通知》要求,又结合公司对市场主体的内部信用评级,综合评判形成对手库。
“从实际业务的开展情况看,现阶段合作较多的交易对手主要为国有大行、市场排名靠前的大型证券公司等。随着业务的发展,预计交易对手范围还将进一步扩大。”国寿资产称。
前中后台多部门联动
作为一项新业务,保险机构证券出借业务的开展涉及部门众多,已开展这一业务的公司,均是前中后台多个部门联动,做好协同配合工作。
人保资产表示,公司高度重视证券出借业务的展业。为做好业务准备,固定收益投资部指定专门团队负责该项业务,广泛联系市场同业就债券借贷业务特点、后台结算、风险控制和交易策略等进行深入交流,完成了债券借贷交易主协议的签署工作,并制定相应制度和流程。
同时,债券出借业务系统建设是债券借贷业务开展的前提和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由信息技术部门按照公司规定进行招投标,并及时联系前台业务部门、中台风控部门和后台结算部门进行系统的建立、测试、验收。人保资产经过前中后部门协调,基于业务开展、制度系统建设先行的风控意识,齐心协力克服了疫情封闭在家的困难,短期内和银行开展了首笔交易。
国寿资产介绍,自银保监会下发《通知》以来,在公司董事会、管理层的统一领导下,由固定收益投资部门牵头,风险、交易、信用管理、运营、科技等部门共同协作,加紧推进证券出借业务的各项准备工作,包括对出借业务广泛开展市场调研、进行可行性分析、完成董事会业务授权与委托方投资授权、制定业务管理制度流程、签署借贷主协议、完成相关系统功能建设与报表开发等。前中后台数十名专业人员共同参与,就债券出借业务进行多次会研,从合规管理、人员准备、交易准备、清算核算与数据管理、IT环境支持、风险点识别及风险对策、制度流程等多个方面进行充分评估,最终确保债券出借业务风控措施扎实、实操运作完善。
市场发展空间广阔
保险公司证券出借业务被认为是具有广阔市场需求和空间的业务。
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此前相关调研显示,在30家已开展证券业务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中,超六成机构有意愿参与证券出借业务。其中,18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愿意参与境内转融通证券出借业务,11家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