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保险业画像: 险企上市大门重启 保险投资欲语还休
时间:2023-01-04 00:00:00来自:证券时报字号:T  T

编者按:曙光已至,岁启新篇。2022年,对保险业而言是“冷热交错”的一年,证券时报记者谨以十大事件总结保险业的这一年,并以此打开新一年行业观察的视角,探看保险业如何闯关2023。

刚刚过去的2022年,人身险继续深度转型,行业基本面承受一定压力;而过了几年“紧日子”的财险业则有所喘息,财产险遇见了近年少有的承保盈利大年。与此同时,股市、债市几番震荡,也让走过这一年的保险投资欲语还休,深刻感受了市场的洗礼。

偿二代二期影响深远

2022年,新的保险资本监管制度《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规则(Ⅱ)》(下称“偿二代二期规则”)实施,对行业影响深远。

出于更好防范行业风险的考虑,偿二代二期规则提升实际资本认定标准,实际资本认定更为严格,同时对保险风险等加大了资本要求,对各保险公司都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其中,以上市险企为主的大型险企特别是大型寿险公司,主要是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下降,而部分中小险企则面临资本不足形成资本补充需求。一些险企向监管部门申请了过渡期政策,逐步实行新规则,确保平稳过渡。

从公开信息看,为满足偿付能力充足率要求,一方面,保险公司增加资本金和发债融资迎来高峰;另一方面,保险公司特别是偿付能力吃紧的公司,也逐步建立精细化管理资本的思路。

从偿付能力情况看,保险业偿付能力充足率指标保持在合理区间,行业风险总体可控。从2022年上半年实施情况看,偿二代二期规则提高了监管指标的风险敏感性和有效性,在引导保险业服务实体经济、支持资本市场发展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

“绿巨人”年底绝地反弹

此前,受寿险代理人渠道转型、新单负增长、资本市场下跌带来投资收益不及预期,以及长端利率趋势下行等因素影响,保险股自2020年底步入下跌通道,变身“绿巨人”。

2022年前10个月,寒气尚未消散,除了中国人保,其他A股保险股均震荡下跌。2022年上半年,在保险股普遍低迷之下,中国平安、中国太保等纷纷采取回购、高管增持等措施向市场传递信心。

2022年11月至12月底,短短两个月,保险股迎来了反弹潮。数据显示,2022年A股保险指数下跌0.08%,振幅却达到33.20%,年初至10月末下跌幅度达22.98%,11月以来则上涨29.74%。从全年表现来看,中国人寿、中国人保2022年分别上涨26.15%、14.62%,中国平安、天茂集团、中国太保和新华保险则分别下跌1.54%、4.53%、5.45%和18.57%。

目前,保险股整体仍处于估值修复阶段。海通国际分析,保险行业2023年“开门红”值得期待,中长期仍看好康养产业发展;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回升至2.9%左右,如果经济预期改善、长端利率持续上行,保险公司投资端的压力将获得显著缓解。

上市险企尘封五年再扩容

阵容冻结五年之久的上市险企群体,终于在2022年迎来了一位新成员。

2022年12月9日,阳光保险集团正式登陆港交所。在市场相对疲软的环境下,阳光保险此次IPO募资约67亿港元,为香港市场当年第四大IPO,也是2021年10月以来香港最大的金融机构IPO。由此,阳光保险正式成为国内第十家上市险企。

2005年创立的阳光保险集团,将此次上市视作最好的“成人礼”。该公司认为,踏入了国际资本市场、成为全球化公众公司,这将有助于公司拓宽国际视野、增强发展动力。

回顾保险机构探索借力资本市场之路,本世纪初十年,以国有保险公司为主的头部险企曾借助在香港、海外以及内地上市,实现了公司治理升级、市场化经营。不过,近十年来,国内保险公司上市进度放缓,仅有零星上市事件发生。

目前,保险行业实质迈出上市步伐的仅剩国元农险一家,其A股上市申请已于2021年12月获得证监会受理。下一只保险新股会是谁?

寿险深度转型深几许?

要看国内保险业基本面,人身险是关键盘。2022年,人身险继续深度转型,至今仍未走出谷底。

据行业交流获得的信息,寿险公司最重要的两块业务——年金保险和重疾保险,新单业务均处于下滑状态,而衡量业务质量的新业务价值指标,也未改负增长。

背后的原因是多样的,有人口红利减退的原因,行业代理人已从900万降至400万;也有疫情下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居民消费能力减弱的原因;还有普惠型保险对于重疾险等传统价值业务的冲击……最根本的是,行业过去的以保单销售为中心的粗放发展,已经与客户发出的真正解决风险转移问题的需求不再匹配,供给侧改革成为必然。

不过,一些积极因素已在累积。以头部机构为首的主流机构,正在推进从产品、服务到销售队伍等方面的改革,监管部门也在主导代理人销售分级改革,行业销售更加专业、规范,诚信形象有所恢复。

重要的是,行业前景仍然被看好。国内的保险存量市场开发仍非常浅,增量市场依然广阔,保险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发挥。行业独特的风险保障和长期储蓄优势,仍然有长期空间。

只是寒冬不会轻易过去,转型升级也并非易事,需要行业主体的转型战略决心,更需要在阵痛期推进转型的坚定性。

车险回暖促财险大复苏

2022年,财险业表现持续向好,成为保

  • 浏览记录
  • 我的关注
  • 涨幅
  • 跌幅
  • 振幅
  • 换手率
loading...
  • 涨幅
  • 跌幅
  • 振幅
  • 换手率
loading...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