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疫三年,养老机构依然在封闭中过冬。站在放开的十字路口,养老行业将迎来一个全新课题。
半个月前,在北方某省运营养老院的林萌开始到处打听同行们如何应对疫情。一天之内,她得知同城的多家养老机构悉数“破防”。
养老院一向被视为疫情防控的重点场所,可当各个城市迎来感染高峰,养老院也未能幸免。
养老院的安危与社会面的感染潮紧密关联,亦和医疗系统的承载能力相挂钩。很快,社会面遭遇的抗疫物资供需矛盾、就医渠道不畅等问题摆在了养老院面前。冬天对于老年人而言本就是个难捱的季节,医护、护工的接连“倒下”则加剧了这份寒意。
在抗击第五波疫情时,香港便曾历经养老院防疫之痛,有近五成死亡病例来自养老院。在香港理工大学护理学院副教授杨琳看来,香港的不少经验教训可供内地借鉴。从政府的角度而言,提高老年人疫苗接种率,保证有效药物的供给,以及分级分流安置高危人群,至为关键。
一系列动作正在启动。2022年12月22日,民政部召开全国养老机构、社会福利机构疫情防控工作视频会议,要求全力推动疫情防控就医用药保障工作。2022年12月26日,工信部与民政部商定提供各省(区、市)养老机构重点医疗物资需求第一批清单,涵盖解热镇痛类药品、中成药、抗原检测试剂、口罩、防护服、指压式血氧仪等重点品类。目前,首批物资已调拨完成,部分已分发到位。
在新冠病毒感染即将转为“乙类乙管”之际,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亦对养老机构提出健康监测、核酸检测等要求。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调查多地多所养老机构发现,大疫三年,养老机构依然在封闭中过冬。一方面是长期封控下普遍面临的经营困难;另一方面,养老院是老年人密集的场所,一旦在准备不足情况下解封,还将成为感染的高发地。届时各方能否以平和的心态看待院感,院感的责任由谁来担负,仍是未知数。
“站在放开的十字路口,养老行业将迎来一个全新课题。”林萌说。
“淋雨的人为老人撑伞”“感染源我们搞不清楚,因为人员是严格限制流动的。源头可能是物资,可能是气溶胶,但已经不重要了。”林萌说,城市社会面的感染率已经在逐渐攀升,养老院涉疫几乎无法避免。正如预料之中,她所在的养老院自2022年12月19日起接连发现阳性病例。
背靠集团的药业公司,林萌并不担心防疫物资的供给,院内的医疗机构也能为老年人提供一定的诊疗和护理服务。
周留建所运营的江苏曜阳养老集团华曜护理院同样是一家医养结合机构,自2022年初创办以来,药品储备量就是机构运营的底线。目前各类药品,尤其是布洛芬等退烧药的库存量足够撑过三个月。院内的医疗力量可以应对高血压、糖尿病、中风后遗症等常见老年病,每个床位还配备有高压氧。
同在一条战线,他们真正忧虑的是那些缺医少药的养老院。
陈飞凡就曾为退烧药四处奔走。他所运营的养老院开在北方的一个三线城市,约有260位老年人入住。在“新十条”出台初期,他在城市街头的各大药店均无功而返,不得已通过个人关系、网络互助群等方式筹集了几百粒药。
北京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秦复文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经过街道协调,其所在社区医院及负责对接的5家养老院对于退烧药的需求已初步得到满足。日前已有消息传出,口服抗病毒药Paxlovid将会下发到社区医院,但目前仍未到货。一旦得药,确诊新冠病毒感染的老年人将会是优先配给的人群,且希望能在感染早期用药。
陈飞凡的养老院内部只设置了一般的诊所,平日只能处理普通的感冒发烧,一旦老年人出现紧急情况,需要依赖医疗机构的驰援。可喜的是,最近无论是拨打120还是走急救绿色通道,救护车10分钟内都能来。
2022年12月25日,秦复文辖区内的一家敬老院报告了一位80余岁的长者出现高烧、血氧低等症状。她赶忙联系所属的三级医院,得知发热门诊和急诊已经收不下病人了。她转而求援该三级医院一位心内科医师,但整个心内科只剩下这位“阳康”的医师坚守岗位,无余力接手病人。
“最后在这位医师的协调下,硬是在别的科室加了一张床把老人收了进来,经过5天的治疗,老人目前恢复状况良好。”秦复文说。
在部分正在迎战重症高峰的地区,紧急就医渠道不畅的问题已然显现。南方一家设有住院部的护理院工作人员张诚松表示,其所在机构设有66个病床,现在在院病人已经接近60人。近日对接养老院转来13位发热长者,其中3名危重,为发热合并肾功能衰竭和腹腔严重感染。
张诚松说,目前护理院的医护及护工有一半感染,轻症的全部带病上岗。危重患者只有确诊新冠病毒感染才能转院治疗。
根据受访者介绍的情况来看,除华曜护理院仍然保持工作人员一天一检、入住老人两天一检的频次之外,其余养老院在“新十条”出台后都相继不再进行核酸检测。“很难发现阳性感染者,我们只能通过测量体温、密切注意老人身体状态的方式找出那些有就医需求的老人。”陈飞凡说。
某省民政厅养老服务处工作人员陈枫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制约检测最大的因素是费用。过往混管检测成本低并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