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是指上市公司在符合宏观经济发展政策、证券监管法律法规、商业运行逻辑和价值规律的前提下,既实现经营管理持续规范和协调等质的提升,又有经营效率等量的积累的一种发展状态。
上市公司的高质量发展是适应宏观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主动选择。作为国民经济发展支柱和基本盘的上市公司,应当主动适应、把握并引领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在注重完善治理结构与体制机制并有效防范风险的基础上,加大技术创新、运用与融合的力度,在精耕主业的同时通过并购重组与整合来提升资产质量与运行效率,实现高质量发展。
上市公司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方式包括:制订科学的公司发展战略,奠定上市公司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建立适合于己的公司治理结构,筑牢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的根基;聚焦主业,融合技术创新实现产业升级,提升上市公司资产质量;借助资本市场的投融资工具,提升上市公司的实力与效率;建立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薪酬分配机制,提高上市公司运行的效率与活力;建立有效的风险防控机制,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有效防控风险。
近期,证监会出台了《推动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5)》。此后,沪深交易所和中国上市公司协会分别从行政监管和自律性监管的角度制定了新一轮推动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三年行动方案。作为微观主体的上市公司,该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这就需要对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必要性和方式方法进行全面、准确和系统地分析和理解。
一、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作为微观经济主体,上市公司的高质量发展与宏观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是在宏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和方向下展开的,需要符合宏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框架安排和总体要求,遵循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唯有如此才能实现其持续健康和高质量的发展。但是,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也有着上市公司运行发展与监督管理的特殊要求,有着区别于宏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更加微观和具体的内容,尤其是在证券交易、再融资与对外投资、信息披露、投资者关系管理等法律法规逐步健全和完善的背景下,违背证券监管规则的发展即使会产生短期经营效益或者实现表面上的发展与繁荣,那也是昙花一现式的虚假繁荣,很难长久保持,更谈不上高质量发展。另外,上市公司作为一个经营主体,其经营与发展应当遵循商业逻辑和价值规律,需要在营业收入和利润等衡量经营效率的指标上实现较好的历史沉淀与积累,尤其是在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商机不断加速演变的今天,经营效率的持续提升需要上市公司在投资方向、资产质量、市场需求、成本收益等经营要素,以及杠杆率、周转率、利润率等财务指标等方面符合持续发展的规划和安排,违背商业逻辑或者效率失衡的经营难以实现上市公司高质量的发展。
综上所述,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是指上市公司在符合宏观经济发展政策、证券监管法律法规、商业运行逻辑和价值规律的前提下,既实现经营管理持续规范和协调等质的提升,又有经营效率等量的积累的一种发展状态。
二、提出上市公司高质量的必要性
深入理解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的背景,对完整、准确、全面认识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方向与实现策略均有很大的帮助。
第一,上市公司的高质量发展是适应宏观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主动选择。在宏观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这一大背景下,作为国民经济发展支柱和基本盘的上市公司,应当主动适应、把握并引领经济发展的新常态,顺应新常态下经济发展速度的变化、经济结构优化和经济发展动力转化的特点与趋势,在注重完善治理结构与体制机制并有效防范风险的基础上,加大技术创新、运用与融合的力度,在精耕主业的同时通过并购重组与整合来提升资产质量与运行效率,实现高质量发展。
第二,推动实现上市公司的高质量发展是贯彻落实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党的二十大报告在深入总结我国改革开放特别是十八大以来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和发展格局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部署,并明确了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经济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与监管的根本要求。证券监管机构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这一决策部署,结合证券市场改革发展稳定的实际情况,从优化制度规则体系、聚焦公司治理深层次问题、完善信息披露制度、优化上市公司整体架构、推动上市公司稳健发展、健全打击重大违法行为长效机制、加快上市公司监管转型、加强协作联动等监督管理证券市场的角度制定并实施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行动方案。这是证券监管机构贯彻落实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
第三,上市公行司治理运行和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亟待通过提高上市公司发展质量予以解决。截至目前,我国上市公司数量已经突破5000家。公司上市和上市后的再融资不仅为公司的发展提供了资金,也提供了公司持续经营与发展的治理机制和品牌效应,提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