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不是‘终结教育’,也不是‘低层次教育’,更不是‘淘汰教育’,而是特色鲜明的一种教育类型。”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陈子季在12月27日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说。
中办、国办近日印发《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下称《意见》),提出“建立健全多形式衔接、多通道成长、可持续发展的梯度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下一步,如何拓宽职业学校学生成长成才通道?
陈子季在回答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提问时指出,《意见》提出了推动中高职贯通衔接培养、完善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等四个方面的具体举措。
“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既可以升学,也可以就业,还可以先就业再升学,最大程度拓宽学生多样化、多途径成长的通道。”陈子季说。
破解长期制约职业教育的瓶颈问题短短一年多时间里,中办、国办已印发了3份涉及职业教育的高规格文件,分别是2021年10月《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2022年10月《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以及此次发布的《意见》。
这次的《意见》和以前的文件是什么关系?相比之前,这次主要解决什么问题?
陈子季说,《意见》要用系统化设计、工程化推进、协同化作战的思路,重点解决三个长期制约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瓶颈问题。
一是发展理念的问题,即如何看职业教育。要把以人为本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定位,真正面向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
“职业教育是促进就业的重要途径,但决不是单纯的就业教育”,陈子季说,“这对扭转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鄙视,消解职普分流带来的教育焦虑有重大作用”。
二是发展路径的问题,即如何干职业教育。就是要立足职业教育的类型特色和规律,以深化产教融合为突破口,以推进职普融通为关键点,以促进科教融汇为新方向,加快构建政府主导、多元参与、需求驱动、开放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重塑职业教育生态,进而推动职业教育的功能定位由“谋业”转向“人本”,改革重心由“教育”转向“产业”,发展路径由“分类”转向“协同”,办学主体由“单一”转向“多元”,服务场域由“区域”转向“全局”。
三是主体责任的问题,即谁来干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不能简单理解为职业学校办的教育,职业教育的改革涉及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各个方面,是一项系统工程。
“基于此,《意见》将改革的基座落在区域性、行业性的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四梁八柱’就是产教联合体、产教融合共同体,通过开辟职业教育体制机制创新试验田,构建央地良性互动、协同推进有效机制,最终把职业教育升级为促进国际产能合作、提升教育国际影响、服务国家外交大局的战略资源。”陈子季说。
在职职工创新方式读研究生拓展学生成长成才通道是社会比较关心的问题,事关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据统计,全国中职毕业生升入高职的比例已经超过一半,高职毕业生升入本科学校的比例已经达到了四分之一。
陈子季在回答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提问时指出,《意见》提出四个方面的具体举措。
一是优化职业学校和专业结构布局,建设一批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需要的高水平职业学校和专业。探索发展综合高中,推动中等职业教育多样化发展,同时支持高水平大学参与职业教育改革。
二是推动中高职贯通衔接培养,支持优质中等职业学校与高等职业学校联合开展五年一贯制办学,推进中等职业教育与职业本科教育的衔接培养。
三是完善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健全“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考试招生办法,进一步扩大应用型本科学校在职教高考中的招生规模,由各地在国家核定的年度招生规模中统筹安排招生计划。
近日,上海市发布《2023年上海市普通高校春季考试招生试点方案》,2023年共有25所试点院校参加春季考试招生,招生专业是各校特色专业或应用型本科试点专业。试点院校包括华东政法大学、上海大学等名校。
四是打通高职毕业生升学深造渠道,完善本科学校招收具有工作经历的职业学校毕业生的专门办法,建立符合职业学校学生特点的专升本考试办法和培养方式。
江苏省一所专升本培训机构负责人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该机构所在的地级市有30多所高职院校,摸底发现将近一半的学生会参加专升本考试。
他介绍,目前各地专升本考试科目有所不同,主要以语文、数学、外语等文化课为主,有的会加考专业课。
陈子季在12月27日发布会上介绍,将针对股份制、混合所有制改革,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等地方“不敢碰”“不好讲”的难点,在国家层面出台政策,向社会传递信号、给地方提供支持,引导基层大胆试大胆闯。
陈子季说:“以上这些举措,我们想释放出的强烈信号就是,职业教育不是‘终结教育’,也不是‘低层次教育’,更不是‘淘汰教育’,而是特色鲜明的一种教育类型,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既可以升学,也可以就业,还可以先就业再升学,最大程度拓宽学生多样化、多途径成长的通道。”
陈子季介绍,下一步要持续拓展技术技能人才的成长空间,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