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热火朝天,产销量不断创新高。来自乘联会的数据显示,今年前11个月新能源汽车国内零售503万辆,同比增长100.1%,11月份的市场渗透率达到36.3%,较去年同期提升了15个百分点。
然而,与2021年新能源汽车全体高歌猛进相比,2022年新能源汽车在狂飙中出现了两大分化:强者与弱者的分野;上下游价值链的分裂。同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出现两大融合:整车巨头与上游资源企业的捆绑合作;车企与非车企的合纵连横。
不管是分化还是融合,其背后是发展动力在转换:行业扶持政策的拐杖正在远去,市场化竞争产生的力量在迅速激发,那些具有品牌力的产品,那些拥有过硬技术的公司,在2022年表现优异,并站到了浪潮之巅,2023年他们将引领行业发展哪些新技术?
强者愈强
岁末年终,回顾一年各行各业景气度,让人记忆深刻的火爆行业,新能源汽车必有一席。“2022年,高油价大大推动了电动车的普及化。”一家汽车公司高管说。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12月26日发布的数据,2022年1至11月,销量排名前十位的SUV生产企业共销售580.2万辆新车,占销售总量的57.4%。其中,比亚迪、特斯拉增速明显。值得注意的是,比亚迪和特斯拉在2022年一直领跑中国新能源车销量榜,分别完成300万辆和100万辆新车的下线,成为新能源车市火爆的缩影。
“中国新能源汽车已经进入市场化发展新阶段。”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对上海证券报记者说,在他看来,以比亚迪为代表,即便逐渐离开了以往的补贴等政策“拐杖”扶持,国产新能源汽车凭借其产品力和品牌力开始被更多消费者所接受。
更多的购车者选择新能源汽车被中汽协的一组最新预测所验证:2022年中国汽车总销量为2680万辆,其中,乘用车同比增长9.4%,商用车同比下降35.3%,而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增长则高达90.3%,达到历史性的670万辆。来自乘联会的数据显示,11月份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已经达到36.3%,较去年同期提升了15个百分点。“这个渗透率比我当年大胆想象的还要来得早。”一位造车新势力创始人对记者感言。
伴随油价步入“8元时代”,消费者出于成本考虑,内心的天平越来越向新能源汽车倾斜。中汽协常务副秘书长付炳锋指出,新能源车与燃油车相比,使用经济性日益明显,加上购买政策的优惠条件等,“中国新能源汽车已经从过去的政策驱动,迎来了市场化的快速发展。”蔚来董事长李斌上周也对记者透露,公司回购了一辆蔚来ES6换电车型,这辆车换电达1300多次,和燃油车使用成本相比,相当于开了3年省出一辆宝马X3。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前两年风光无比的造车新势力在2022年出现了颓势。2022年“蔚小理”遇到了增长瓶颈,三个品牌的销量都是微增,难以再上台阶,长期亏损的隐疾也没有任何好转的迹象。这与比亚迪、广汽、上汽等后发制人形成鲜明对比。
出口方面,与前两年不同的是,除亚洲外,欧洲市场成为我国新能源汽车主要新增出口地区。今年前三季度,比利时、英国、泰国成为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前三名国家。仅上汽集团旗下名爵品牌年内单次出口欧洲就超过1万辆新能源车。
对于中国新能源汽车在国内外交出的一份份亮丽的成绩单,付炳锋指出,近10年来,中国政府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支持政策不断加码。同时,随着汽车行业向电动化转型,中国车企积极转型,新能源汽车产业整体实力不断提升,无论是产品外观、质量还是研发、生产能力,都在满足多样化的市场需求。
行业分化
2022岁末,新能源造车品牌自游家的2.4万名意向用户们没有等来原本按合同要交付的新车,而是收到了停止交付的致歉信和一台车模作为赔偿。新能源造车的滑铁卢事件近期正开始频频出现。
曾经在2019年位列造车新势力年度销量亚军的威马汽车日前被曝裁员降薪。董事长沈晖发布的内部信显示,2022年,威马汽车面临着供应链的巨大挑战,原材料成本急剧上升、供货不及时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威马汽车的生产经营。曾经冲击科创板和港股失败的威马不得不转而谋求借壳在港股上市以渡过难关。“希望同学们理解公司的困难,挺过寒冬,迎接春天的到来。”沈晖在信的最后对员工们喊话。
即便已经上市的新能源整车制造公司的财务现状也不容乐观。财报显示,小鹏汽车前三季度亏损23.8亿元,赛力斯前三季度亏损26.75亿元,北汽蓝谷前三季度亏损则达到35亿元。不少业内人士开始质疑新能源造车的叫好不叫座,叫座不赚钱的现象。有汽车行业分析师对记者直言,现在的中国新能源车品牌已经比燃油车时代的品牌还多,相当程度的过剩已经显现,未来必然面临一轮严酷的洗牌。
对于造车端的薄利甚至亏损背后是产业链利益分配的不平衡,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日前坦言,电池价格飞涨,让直接面对C端市场的车企苦不堪言。朱华荣透露,当前电池成本超过整车成本的40%至50%,这严重影响效益的达成,对企业经营造成极大波动。“产业链整体风险抵抗能力不足,碳酸锂等价格波动带来很大影响。”比亚迪执行副总裁廉玉波日前指出,原材料和电池的价格上涨已经给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造成了较大影响。
新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