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3日,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举办2022年会首场高峰论坛,与会专家普遍看好明年中国宏观经济的反弹与增长。在疫情防控政策不断优化的背景下,专家建议,要正确认识、充分评估后疫情时代在经济层面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继续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宏观政策精准有效。
明年经济增速
或略高于5%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12月7日正式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落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的通知》,提出最新10条优化疫情防控政策。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祝宝良认为,展望明年经济,总体上有疫情后的优化效应,但是对优化效应不能估计得过高。
“这三年下来,疫情对潜在增长速度的影响,我们估计每年大概降0.2个百分点。中国潜在增长率,从2019年的6%左右降到2022年的5.5%、5.4%。”祝宝良指出,疫情每年对经济的影响粗略估计有0.7个百分点,疫情防控政策优化后,这里面的一部分甚至全部是可以回来的。总体来看,明年经济增速大概在5%~6%之间,略高于5%。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也持类似观点,他认为,乐观情形下,2023年增长速度可以达到6%左右的水平,不利情形下的经济增速为4.8%左右。不过,全年经济增速“前低中高后稳”的复苏共识是成立的。“我们建议2023年中国宏观经济目标设定在5%~6%。”刘元春表示,这个区间较大,原因在于在2023年整体复苏的共识基础上,还面临疫情、国际环境、房地产市场调整路径等三方面的不确定性问题。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益平认为,2023年是后疫情时期经济恢复第一年,从宏观角度来说,疫情防控政策的逐步优化对经济活动是一个极大的正面因素,明年经济肯定会往上走,“至于是第一季度还是第二季度回归常态,还要看未来几个月疫情进展的情况。”
对于明年经济可能遭遇的困难和挑战,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管涛表示,仍然需要充分评估。一方面,依旧要重视疫情对潜在产出产生的抑制效应,同时还要注意到发达经济体货币集体转向对中国的影响,将从今年的以金融冲击为主,演变为“金融+实体经济”的双重冲击。
坚定不移深化改革
宏观政策需精准有效
“怎样保持宏观政策对经济恢复的必要支持力度,同时又要避免造成经济过热,对明年来讲,宏观调控的技术性是一个极大的挑战。”管涛指出,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特别强调要加大宏观政策的调控力度,加强各类政策的协调配合。且相较去年,今年并未提及宏观杠杆率的基本稳定,“意味着明年中国应该在宏观政策方面,对宏观杠杆率上升的容忍度进一步提高。”
祝宝良认为,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其中新增信贷应该主要放到对小微企业的普惠贷款,“既是保市场主体又是稳定消费需求,甚至稳定一些投资需求。”
此外,多位专家都提到,明年属于疫后经济恢复的第一年,要继续深化市场制度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市场是人创造出来的,不是规划出来的。”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刘守英表示,明年要让大家放开干,找不到路的要自己去找路。此外,他指出,过去三年整个市场主体所受损伤非常大,接下来政府应多花功夫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一定要让他们缓过来,明年就能启动得了,能走向正轨;市场主体多,活力多,整个市场信心就有了。”
祝宝良指出,千方百计稳市场信心,核心在于不折腾,切实改革开放。“一打政策不如一项行动”,祝宝良表示,能不能对平台经济、民营房地产企业一视同仁,真正鼓励它们发展,能不能真正打消外商投资企业的疑虑,让它们到中国来投资,“能做到这一点,民营经济预期就可以改善了。”一旦市场预期有所改善,财政货币政策、宏观调控政策的效率、作用就可能加强,投资乘数、货币政策效应就可能提高,政策才能真正加力提效、精准有力。
“当前要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还是要回到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总目标上来。”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指出,要将各个方面的改革按照总目标进行一致性评估,看改革的进展、进程是不是朝着这个方面靠近。
改革必然需要创新。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指出,促进创新,首先需要建立政府和市场的伙伴关系,“创新带有一定公共品属性,仅有私人部门的投入不够,还需要政府加大对科技的研发投入。”彭文生表示,政府作用除了直接投入,还要设计好的竞争市场机制,包括知识产权保护、有效资本市场促进资本投资等。
“另外,创新更重要的是需要建立一个好的市场生态。”彭文生表示,建立好的市场生态,一方面需要发挥好数字经济的作用,另一方面要构建房地产新发展模式,不能也不应该再走过去的老路。同时,要通过严格的产融分离,即实际产业和金融分离,防止政府对银行的信用担保延伸到实体产业,避免不公平竞争。“金融行业内部也要分业经营,防止政府对银行的信用担保延伸到资本市场。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好资本市场促进科技创新的作用。”彭文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