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开拓岗位,高校必须“走出去”。近年来,高校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成为一个行之有效的手段。
离明年毕业还有半年多时间,北京某高校研三学生林燕(化名)就成为同学们艳羡的对象,她已经拿到了工作offer。
林燕已经在这家公司实习了几个月,“这几年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有目共睹,所以当机会出现的时候我果断抓住了”,林燕说。
“同学们尽早就业的情绪都很强烈,当然了,求职经历则每个人都不一样,有的同学已经投了很多简历,但还没有回信。”林燕说。
2023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158万人,同比增加82万人。近日,多个省份公布了本地2023届高校毕业生人数,四川、贵州、陕西、湖南、江西、海南等省均创历史新高,就业工作任务艰巨繁重。
对此,各省份纷纷召开专门会议,出台专门文件,从加大访企拓岗促就业力度、增加政策性岗位、鼓励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等方面,更大力度开拓市场化社会化就业渠道。
加大力度拓展就业岗位2023届高校毕业生人数增长,成为很多地方就业工作面临的压力。
2023年广东省高校毕业生预计将达97万人,比2022年增加25.5万人,增幅达35.6%,加上外省流入和留学回国来粤求职的学生,2023年在广东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总量预计将超120万人,总量和接收毕业生量再创历史新高。
2023年河南省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87万人,就业形势严峻复杂,就业工作任务艰巨繁重。陕西省高校毕业生总数预计达45.4万人,较2022年增加5.3万人,规模为历年之最。江西省2023届高校毕业生规模将再创新高,预计为45.7万人,同比增加22.19%。海南省虽然只有21所高校,但应届毕业生预计8.1万人,比2022年增幅9.46%,总量和增量均创历史新高。
严峻的就业形势让各省份加大就业岗位拓展力度。
福建省提出,把拓渠道作为促就业的首要工作。北京市提出,将进一步加强市级常设就业市场建设,开展校园网络招聘月、就业服务季、校企对接会等活动。河南省提出,实现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互联共享,积极对接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搭建全省统一的就业信息服务平台。
高校毕业生人数增长,带来就业压力的同时,也为各省引进人才创造了机会。
河南省提出,“各高校要立足服务我省及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引导鼓励更多高校毕业生留豫就业。”贵州省提出,聚焦省内重大产业拓展岗位,着力引导毕业生到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等重点领域就业创业。
12月22日,2022东莞高层次人才活动周暨人才嘉年华开幕。据介绍,截至今年7月,东莞全市人才总量达到282.9万人,高层次人才达到20.5万人。
实施“万企进校园计划”为了更好开拓岗位,高校必须“走出去”。近年来,高校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成为一个行之有效的手段。重庆市某高校就业指导中心教师刘萍萍(化名)告诉记者,去年,上级部门统一要求,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不能少于100家。
今年,很多地方和高校调高了目标。福建省提出,各高校走访用人单位、企业累计数不少于200家。赤峰应用技术职业学院表示,将在“书记院长访企拓岗”完成100家的基础上继续开拓就业岗位。华东交通大学今年5月以来,主要校领导已完成线上线下访企拓岗61次,预计未来两年将新增就业岗位8000余个。
教育部11月印发《关于做好2023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要求,各地各高校要深入开展全国高校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二级院系领导班子成员也要积极参与。
河南省更进一步,将于2022年11月至2023年8月期间举行的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提出,各高校校级领导带头,二级院系为主力,提高拓岗数量,力求活动实效。贵州省提出,把拓岗位资源与推动学科专业建设、调整优化人才培养结合起来,更好促进供需匹配。
专业建设越来越与就业率挂钩。今年8月,安徽省出台文件要求,高校连续3年就业去向落实率低于60%的专业暂停招生。一时引起社会热议。
越来越多的省份提出了类似要求,福建省提出,对于毕业去向落实率低于50%的学科专业点,相关高校要及时更新和淘汰升级不适应社会经济需要的学科专业。
“访企拓岗是个非常好的形式,有利于维护高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的黏性,定期与用人单位保持沟通联络,让用人单位参与到高校人才培养的过程,可以增强用人单位的认同感。”刘萍萍说。
高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沟通联络正向更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发展。《通知》提出,鼓励高校与对接企业和用人单位开展集中走访,深化多领域校企合作。
贵州省提出,要加强校企深度融合,主动与企业和用人单位开展订单班合作,深入挖掘就业岗位,提供更多就业机会。河南省提出,搭建“政校企”合作平台,开展人才供需对接活动,签订定向人才培养、就业实习基地建设、产学研交流等合作协议,确保“签约合作一批、输送实习一批、落实岗位一批”。
2020年以来,南开大学先后与华为、融创服务集团、平安银行、和君咨询等企业联合开展多期校企合作项目班,吸引近千名学生参加,其中近100名学生毕业后